• 2011年第2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述
    • 湖泊生态系统的水鸟监测意义

      2011, 23(2):155-162. DOI: 10.18307/2011.0201

      摘要 (10927) HTML (260) PDF 971.45 K (8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鸟的多样性及其变化趋势是保护水鸟必需的信息, 也是其柄息湿地环境质量的指示因子之一.本文综述了水鸟与湖泊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成果, 认为水鸟的物种多样性与丰富度可以快速反映湖泊的水生植物、鱼类的生物量和湖泊水位、营养状况的变化, 集群繁殖的食鱼水鸟可用于湖泊生态系统中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的生态监测;同时阐述了水鸟通过取食水生植物、排出粪便对湖泊生态系统产生的主要影响, 并在湖泊生态系统管理中给出相应建议.为了深入理解湖泊生态系统的多稳态转变机制和全面反映受污染湖泊的恢复进程, 建议在我国富营养湖泊的恢复过程中, 应将水鸟与湖泊生态系统其它成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监测, 定量化研究水鸟与湖泊水生植物、鱼类和水环境之间的关系。

    • >研究论文
    • 长江输出溶解态无机磷的通量模型灵敏度分析及情景预测

      2011, 23(2):163-173. DOI: 10.18307/2011.0202

      摘要 (12254) HTML (265) PDF 1.26 M (5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河流向河口及沿海海域输送的物质通量是一项国际性前沿课题.基于人类活动影响流域营养盐输移的定量分析, 应用Global NEWS模型模拟1970-2003年长江输出溶解态无机磷(DIP)的通景, 对其不同来源的贡献率进行了分析, 并基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情景, 对2050年长江输出DIP的通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 从1970-2003年, 长江输出的DIP通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2003年达到了14.05kg/km2, 比1970年(2.45kg/km2)增加了近5倍.模拟值与对应年份的实测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平均模拟误差为12.29%.1993年之前, 长江输出DIP的主要来源是污水, 贡献率达到了50%以上;1993年以后, 以来自非点源的磷输入为主, 其中以磷肥施用的贡献率最高, 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2003年增加到了50.30%;畜禽粪便磷的贡献率变化平稳, 大约在22.87%.污水来源的磷的贡献率自1993年之后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到2003年减少为24.81%.情景预测表明, 2050年无论何种情景下, 长江输出的DIP通量都将超过2000年的2倍多, 但是不同情景下DIP输出通量增加的幅度及不同来源的贡献率有较大差别.在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影响下, 如何控制非点源的磷输入仍将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 基于双源蒸散和混合产流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及应用--以辽河老哈河流域为例

      2011, 23(2):174-182. DOI: 10.18307/2011.0203

      摘要 (9303) HTML (236) PDF 1.21 M (5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北方半干旱地区的辽河老哈河流域为研究对象, 采用网格离散化方法进行水文模拟单元划分, 利用具有物理基础的双源蒸散发能力估算模型, 计算每个栅格单元的截留蒸发、植被蒸腾能力和土壤蒸发能力, 并取代蒸发皿资料作为混合产流模型的蒸散发能力输入, 从而构建摹于双源蒸散与混合产流的分布式水文模型, 并对老哈河流域1970-1979年的日径流过程进行模拟分析, 结果表明双源蒸散发能力计算模型能够考虑植被类型及其生理、物候特性对蒸散发能力的影响, 将其与混合产流模型进行嵌套构建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能较合理地揭爪研究区域的产汇流规律, 适用于该地区的水文过程模拟。

    • 基于Copula函数的鄱阳湖流域极值流量遭遇频率及灾害风险

      2011, 23(2):183-190. DOI: 10.18307/2011.0204

      摘要 (9649) HTML (276) PDF 1.19 M (5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以气温上升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区域水循环加剧、极端气候水文事件频发的背景下, 对极端水文事件, 特别是水文极值遭遇频率的科学认识, 对区域防洪抗旱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 本文引入当前多变量分析中较常用的Copula函数.分析鄱阳湖流域主要支流赣江与抚河、乐安河与昌江的洪水、枯水流量联合概率特征, 并对引起该流域水文极值频率变化的原因及影响进行有益探讨.结果表明:(1)洪水、枯水的联合重现期小于其设计重现期, 而其间现重现期则大于设计重现期, 洪水、枯水联合重现期与设计重现期的差值小于同现氧现期与设计重现期的差值;(2)在设计重现期相同的情况下, 外洲站和李家渡站洪水联合重现期大于枯水联合蕈现期, 而洪水同现重现期小于枯水同现重现期, 并且重现期小于lO年洪水同时遭遇的机率比较大, 重现期大于lO年洪水遭遇的频率迅速的减小.虎山站和李家渡站的洪水和枯水的联合重现期和同现重现期基本一致, 遭受洪水和枯水的频率基本一致;(3)在设计重现期相同的情况下, 外洲站与李家渡站洪水联合重现期略大于虎山站与渡峰坑站, 洪水同现重现期小于虎山站与渡峰坑站.外洲站与李家渡站枯水联合重现期小于虎山站与渡峰坑站, 枯水的同现重现期大于虎山站与渡峰坑站。

    • 三峡水库调节典型时段对鄱阳湖湿地水情特征的影响

      2011, 23(2):191-195. DOI: 10.18307/2011.0205

      摘要 (10380) HTML (249) PDF 1.48 M (49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将改变下游的水文过程, 影响通江湖泊湿地牛态系统.本文选取水文情势变化大且可能对植被生长产生较大影响的汛末蓄水和汛前腾空两个时段, 运用长江中游江湖耦合水动力模型计算了三蛱水库不同凋节流量下湖泊水位变化特征, 并结合湖泊高程和面积关系曲线, 分析了不同增减下泄流量对洲滩湿地淹没出露的影响.结果表明, 三峡水库汛末蓄水减泄流量1000-7653m3/s可使大湖面(都昌站)水位降低0.09-1.11m;汛前腾空增泄1000-6500m3/s, 可使水位抬高0.15-0.94m.水位影响格局呈现北高南低, 在底水位较高的汛前腾空时段增泄引起水位变化范围较大, 基本覆盖湖泊主要水面。

    • 兴凯湖水环境状况及其保护对策

      2011, 23(2):196-202. DOI: 10.18307/2011.0206

      摘要 (9677) HTML (295) PDF 1.30 M (56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兴凯湖是中、俄界湖.监测统计数据显示, 1994-1998年, 大兴凯湖CODMn为5.42mg/L, BOD5为1.59-2.91mg/L, TP为0.35mg/L, 已达中-富营养水平;2009年监测报告显示, 大兴凯湖CODMn平均为4.09mg/L, 氨氮平均值为0.466mg/L, 水质由Ⅱ类标准下降到Ⅲ类, 有进一步退化趋势.俄罗斯阿斯特拉罕段面监测数据显示, 2005-2009年, 兴凯湖污染主要为有机物污染, CODMn为11.5-16.2mg/L, TP为0.046-0.266mg/L.数据表明, 湖水水质降低, 并有一定的富营养化趋势.来自兴凯湖流域城市和工、农业生产以及旅游业污水对湖泊水环境产生了影响, 水环境安全形势面临一定压力.本文分析兴凯湖水环境面临的威胁, 并提出水环境保护措施。

    • 不同湿地植物对污水中氦磷去除的贡献

      2011, 23(2):203-208. DOI: 10.18307/2011.0207

      摘要 (8605) HTML (306) PDF 820.44 K (5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5种湿地植物(芦苇、东方香蒲、菖蒲、茭白、鸢尾)和1种喜湿灌木(蒿柳), 研究重度富营养化水体中植物的生长特性和氮磷去除效果.研究发现, 所选用的6种植物在实验池中均生长良好, 稳定生长105d以后, 各种植物的总生物量在424-17721g/m2之间, 除了香蒲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比(A/U)达到3.23外, 其它的比值在O.63-1.49之间.6种植物地上部N和P浓度分别在13.12-28.83mg/g及1.55-3.77mg/g之间, 地下部N和P浓度在7.76-15.60ms/g及1.70-2.71mg/g之间, 大部分植物地上部N和P的浓度大于地下部.6种植物平均氮、磷积累量分别为20.60g/m2和3.08g/m2, 其中地上部平均氮、磷积累量分别占66.60%和58.22%.不同植物筛选池对不同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有差异, 鸢尾池对TN的净化效果最好, 芦苇池对TP的净化效果最好.植物的氮、磷积累量与浓度及生物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

    • 高矿化度沙漠湖泊水体的光学特性

      2011, 23(2):209-216. DOI: 10.18307/2011.0208

      摘要 (8980) HTML (270) PDF 1.25 M (53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沙漠湖泊水体和东部大型湖泊如太湖等存在较大差异.为深入研究沙漠湖泊水体的光学特性, 利用腾格里沙漠月亮湖实测水面ASD高光谱数据和同步采集的水样, 对水体矿化度与叶绿素a、DOC、悬浮物的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 比较沙漠湖泊水体和其它水体的黄色物质、浮游植物、非藻类悬浮物吸收特征光谱, 探讨不同波段中水深和矿化度对水体反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矿化度和水深分别是影响沙漠湖泊水体同有光学特性和表观光学特征的最主要因素:矿化度显著影响所有物质的吸收特性, 与DOC含量和240-300nm段内的黄色物质吸收系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水深显著影响水体的遥感反射率, 但在550-700nm波段同一水深范围内矿化度成为影响水体反射率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为今后利用遥感数据监测沙漠湖泊矿化度等水质指标提供了理论基础。

    • Lee生物光学模型在不同水体组分特性下的适用性

      2011, 23(2):217-222. DOI: 10.18307/2011.0209

      摘要 (9943) HTML (256) PDF 1.58 M (5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辐射传输模型和生物光学模型均可用于模拟水体遥感反射率.前者模拟精度高, 但计算复杂, 不利于水质参数的反演;后者简便易反演, 但在浑浊水体中的模拟精度还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通过设计大量不同组分浓度组成的水体, 以辐射传输模型(即Hydrolisht模型)模拟结果为真值, 对生物光学模型(即Lee模型)模拟二类水体遥感反射率的精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除藻类悬浮物主导型水体外, Lee模型在所有波段的总体模拟误差在10%以内;(2)叶绿素a浓度反演算法常用波段光谱模拟误差较大;(3)刚好在水面以上与刚好在水面以下的遥感反射率显示出相似的模拟精度。

    • 人工模拟UV-B辐射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

      2011, 23(2):223-229. DOI: 10.18307/2011.0210

      摘要 (10583) HTML (279) PDF 1.08 M (50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我国蓝藻水华的优势藻类铜绿微囊藻, 进行人丁模拟UV-B辐射连续24h照射实验, 测定铜绿微囊藻生物量、生理及超微结构指标, 探讨湖泊特别是高原湖泊藻类生长对UV-B辐射增强的胁迫响应.结果表明, 当辐射时间达到1h时, 铜绿微囊藻便开始陆续死亡, 但蛋白质含量增加, 且叶绿素a浓度保持稳定;当辐射时间少于4h时.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始终保持较高活性, 细胞膜保持基本完整, 细胞内类囊体和蓝藻素颗粒数目保持稳定;当辐射时间超过4h后, 微囊藻叶绿素a浓度和SOD酶活性等开始快速下降.研究表明, 连续辐射4h是铜绿微囊藻可抗逆的极限。

    • 巢湖水体漫衰减系数空间差异及其遥感反演

      2011, 23(2):230-238. DOI: 10.18307/2011.0211

      摘要 (10884) HTML (275) PDF 1.28 M (4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9年6月巢湖32个样点的实测数据, 分析巢湖水体漫衰减系数光谱特征、主导因子、空间分布规律以及400-700nm各波段KdKd(490)之间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Kd的遥感反演模型.结果表明:巢湖水体Kd具有一致的光谱特征, 400-600nm之间Kd随波长的增加呈指数衰减趋势, 在600-700nm之间的变化较小, 部分点位在波长675nm附近出现峰值, 700-900nm之间Kd呈现出类似于纯水的吸收光谱特征;巢湖中无机颗粒物是水体漫衰减的主导因子, 有机悬浮物影响次之, CDOM的影响最小;巢湖东半湖区Kd(490)普遍高于西半湖区, 巢湖中部Kd(490)等值线分布较密集, 湖区其他部分则相对稀疏;利用591、702、842nm处的遥感反射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反演得到的Kd(490)与实测Kd(490)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7.85%;同时, 400-550nm波段范围内, 可以利用线性关系和Kd(490)对Kd(λ, λ≠490nm)进行参数化表示, 在550-700nm波段范围则可采用常数与Kd(490)的乘积来表示Kd(λ, λ≠490mn).通过遥感反射率反演Kd(490), 进而推算Kd(λ), 其结果与实测Kd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14%。

    • 长江中游湖泊沿岸带的底栖藻类群落结构特征

      2011, 23(2):239-245. DOI: 10.18307/2011.0212

      摘要 (8527) HTML (239) PDF 824.78 K (4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测定和分析湖北省21个浅水湖泊沿岸带底栖藻类的现存量, 底柄硅藻的种类组成、细胞密度、多样性指数及其群落结构特征, 并结合理化指标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期间, 不同湖泊底柄藻类的现存量和底柄硅藻细胞密度分别介于1.01-40.82μg/cm2和0.09×106-14.20×106cells/cm2之间, 它们在所研究的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含量均相对较高.在发现的181种(变种)底柄硅藻中, 极细微曲壳藻分布广泛, 是中营养、中-富营养湖泊的绝对优势种或主要优势种之一.TWINSPAN和DCA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湖泊样点被分成3组, 第一组中一富营养型湖泊的主要优势种是曲壳藻属的一些种类;第二组中营养湖泊同时存在分布相对均匀的多个优势种;第三组主要是城区富营养湖泊.南湖处于超富营养水平, 小形异极藻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富度为43%)。

    • 鄱阳湖湖口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及种类多样性

      2011, 23(2):246-250. DOI: 10.18307/2011.0213

      摘要 (11845) HTML (325) PDF 620.73 K (49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lO月-2009年3月对鄱阳湖湖门水域拖网、定置网和虾笼渔获鱼类进行逐月采样分析.结果表明, 该水域至少有鱼类50种, 隶属于6目12科42属.鱼类组成以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 没有发现过河口洄游性鱼类.渔获物组成以光泽黄颡鱼、短颌鲚和(歺又鱼)等小型鱼类为主.定置网渔获物平均数量和平均产量均是夏季 >秋季 >春季 >冬季.种类丰度及产量变化与该水域的水位和水温变化总体呈正相关关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月变化在1.16-2.58之间, 多数月份指数值在2以下, 多样性水平偏低.目前.鄱阳湖湖口水域定置网捕捞规模较大, 渔获鱼类中经济鱼类所占比例较少, 且绝大多数个体较小, 应加强鱼类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 海南热带水库敞水区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2011, 23(2):251-256. DOI: 10.18307/2011.0214

      摘要 (10973) HTML (255) PDF 757.73 K (4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枯水期(2006年12月)和丰水期(2007年5月)对海南省7座水库敞水区进行采样调查, 共检出浮游甲壳类动物15种, 多为广温性和嗜热性种类, 其中桡足类7种, 枝角类8种.温中剑水蚤(Mesocyclops thermocyclopoides)、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和颈沟基合溞(Bosminopsis deitersi)是出现频率较高的种类, 优势种均以小型种类为主.处于贫、中营养状态的水库浮游动物种类数在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水库, 情况则相反.优势种中的脆弱象鼻溞和模糊秀体溞(Diaphanosoma dubium)的丰度与大多数种类的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及温中剑水蚤与部分枝角类存在一定的负相关, 但这些关系均不显著, 说明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相对较弱, 营养水平和鱼类捕食是影响水库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 滩涂围垦湖泊(上海滴水湖)轮虫的群落结构与时空分布

      2011, 23(2):257-263. DOI: 10.18307/2011.0215

      摘要 (8941) HTML (270) PDF 1001.82 K (4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滴水湖是在围垦滩涂上挖成的一个人工湖.为了解该湖泊周年轮虫群落结构特征, 于2008-2009年对滴水湖轮虫进行逐月采样研究, 对湖泊巾轮虫的种类组成、丰度及相关生态因子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共采集到轮虫12属33种, 优势种有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暗小异尾轮虫以及多肢轮虫等.周年轮虫丰度变化范嗣为58.3-1829.2ind./L, 四个季节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水平空间上没有显著差异.夏、秋季轮虫丰度明显高于春、冬两季, 其中秋季最高, 平均为1087.5ind./L;轮虫丰度变化主要与绿藻密度、温度等有关。

    • 江黄颡(Pelteobagrus vachelli)和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us-suriensis)杂交F1代形态差异

      2011, 23(2):264-270. DOI: 10.18307/2011.0216

      摘要 (12121) HTML (279) PDF 1.28 M (5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测定江黄颡雌、雄亲本, 鸟苏咀拟鲿雌、雄亲本以及它们的正交F1代和反交F1代共6个实验鱼组合的形态和框架数据, 运用卡方分析和多元分析方法, 比较了杂交F1代与亲本之间的形态异同.可数性状卡方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F1代与双亲在大部分可数性状上是一致的.但在胸鳍鳍条数上存在明显差异, 胸鳍鳍条数可以作为区别杂交F1代与双亲的重要参数, 在臀鳍和尾鳍性状上, 杂交F1代与江黄颡亲本差异明显, 而与乌苏咀拟鲼亲本无差异.形态和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两亲本雌鱼组合与雄鱼组合之问、正交F1与反交1实验鱼组合之间的形态最为接近, 但正、反杂交F1代较其亲本性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多样化;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6个组合的实验鱼在形态上的差别主要由鱼体体高的长度差异引起;以判别分析方法构建厂6个判别方程, 其综合判别率为97.9%.三种多元分析结果表明, 正、反杂交F1代较其亲本形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差异, 正、反杂交子代在形态上较接近于乌苏里拟鲿。

    • 四个鲤鱼种群ITS-1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

      2011, 23(2):271-276. DOI: 10.18307/2011.0217

      摘要 (10084) HTML (263) PDF 653.05 K (4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四个鲤鱼种群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1进行了PCR扩增、测序.序列分析显示, 370bp的ITS—l序列中GC含量明显高于AT含量, 共检测到34个变异位点, 96个样本得到14个单倍型, 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637±0.055, 核苷酸多样性为0.00857±0.00200, 遗传多样性表现较低.黑龙江野鲤种群与建鲤种群问遗传距离最远, 为0.10129, 黑龙江野鲤种群与黄河鲤种群间遗传距离最近, 为0.02305.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 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5373, 几乎所有变异都来自群体内, 群体间遗传分化极小.ITS-1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 四个种群分为南北2支, 黑龙江野鲤和黄河鲤种群聚为北方支, 建鲤和荷包红鲤种群聚为南方一支。

    • 羊卓雍错高原裸鲤(Gymnocypris waddellii Regan)繁殖生物学研究

      2011, 23(2):277-280. DOI: 10.18307/2011.0218

      摘要 (10718) HTML (237) PDF 514.12 K (4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3-7月在的卡鲁雄曲、绒波藏布等主要支流收集了225尾高原裸鲤开展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 高原裸鲤有溯河产卵习性, 繁殖期为5-8月份, 水温变化在9.5-18.5℃, 流速以0.3-0.8m/s为多, 水深15-50cm为主.初次性成熟雌雄均为5龄, 繁殖季节第二性征雌雄差别明显.雄性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19.5cm, 体重80g.成熟系数4.6%;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21cm, 体重95g, 成熟系数6.3%;成熟卵呈桔黄色, 磺1球形.卵粒平均卵径2.22mm, 变动幅度在1.92-3.32mm, 卵粒质量为63-214粒/g, 平均115粒/g.繁殖群体绝对怀卵量1086-11400粒, 平均4446粒;相对怀卵量6.2-36.1粒/g, 平均18.0粒/g;成熟系数5.7%-25.8%, 平均16.2%.繁殖群体主要由8、9、10龄个体组成, 雌雄性比为l:1.16, 繁殖力与体长和体重都呈正相关。

    • 水花生愈伤组织对Pb2+胁迫的响应

      2011, 23(2):281-286. DOI: 10.18307/2011.0219

      摘要 (7856) HTML (248) PDF 867.54 K (4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培养水花生愈伤组织并以此为实验材料, 研究不同浓度(0, 0.2, 0.4, 0.8和1.6mmol/L)的Pb2+对水花生愈伤组织光合色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活性氧水平、抗氧化酶活性(CAT、SOD和POD)以及细胞亚显微结构产生的胁迫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Pb2+浓度的增加, 水花牛愈伤组织光合色素和可溶性蛋r1含最逐渐下降;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氧含量呈上升趋势, 丙二醛含量表现为先升后降;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同样呈现先升后降趋势, 过氧化氢酶活性则为逐渐下降的趋势;电镜观察发现, Pb2+胁迫对愈伤组织细胞的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核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0.8-1.6mmoL/L浓度对超微结构产生致命性的毒害.Pb2+破坏了水花生愈伤组织进行正常生长代谢所必需的生理和结构基础, 且打乱了代谢平衡, 最终导致愈伤组织的死亡。

    • 湖泊沉积物XRF元素连续扫描与常规ICP-OES分析结果的对比及校正--以兹格塘错为例

      2011, 23(2):287-294. DOI: 10.18307/2011.0220

      摘要 (13133) HTML (269) PDF 969.32 K (5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岩芯X荧光光谱扫描仪(XRF)可以无需破坏样品, 直接通过对刮开岩芯表面扫描获知沉积物的元素化学组成, 但目前少有关于XRF连续扫描方法测试结果精度和准确性的研究.本文以高原封闭咸水湖泊兹格塘错湖相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 利用XRF方法进行了高分辨率连续扫描, 同时在岩芯不同层位选取了60个样品利用ICP-OES方法进行元素测定, 通过对比及相关性分析, 探讨了岩芯XRF元素连续扫描结果相对于ICP-OES分析结果的可对比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XRF方法与ICP-OES方法所测K、Ca、Ti、Cr、Mn、Fe和Sr等元素结果的相关系数较高, XRF扫描强度的变化可以反映样品元素含量的变化;两种方法测得元素S的结果相关系数较低, 即XRF方法得到的元素S扫描结果不能真实反映沉积物中元素S含量的变化, 进一步证实了XRF方法对非金属变价元素测试的局限性;受含水量影响, XRF元素的扫描强度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 尤其是K、ca和Fe等元素的扫描强度相对于其含量在岩芯剖面上呈现由岩芯底部到顶部逐渐降低的趋势, 利用元素Cl的扫描强度作为沉积物含水量的代用指标, 对K、Ca、Ti和Fe元素扫描结果进行校正, 校正后XRF扫描强度与元素含量的相关系数得到明显提高, 基于此对兹格塘错沉积物XRF元素扫描结果进行定量转换, 转换结果与ICP-OES所测非常一致, 这为XRF元素分析方法在湖泊沉积物元素分析上的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依据。

    • 甘肃石羊河流域猪野泽湖泊沉积物粒度敏感组分与花粉组合关系

      2011, 23(2):295-302. DOI: 10.18307/2011.0221

      摘要 (8470) HTML (235) PDF 1.22 M (49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石羊河终端湖猪野泽全新世探井剖面, 对连续不同间距368组和74组样品, 进行粒度测量与花粉分析.结果表明, 沉积物不同粒度敏感组分与典型花粉组合有很好的相关性.花粉总浓度及麻黄(Ephedra)、白刺(Nitraria)、藜科(Che-nopodiaceae)、香蒲属(Typha)、云杉属(Picea)的花粉百分比与小于89.3lμm三个粒度范围的敏感组分存在正相关关系, 与大于89.31μm两个粒度范围的组分存在负相关关系.桦木(Betula)、栎(Quercus)、荨麻属(Urtica)的花粉百分比与大于89.31μm三种粒度敏感组分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沉积物花粉组合与粒度敏感组分之间相关关系, 主要受控于流域水分条件及相应的湖泊水位, 同时也受到流域风沙活动的影响.沉积物中与细颗粒组分正相关关系的花粉指标, 主要受到较好的流域水动力条件和高湖面的影响;而与粗颗粒正相关的花粉指标, 则与低湖面及风沙作用有关.当流域水分较好, 终端湖水位较高的时期, 总花粉浓度及河流传播的花粉百分含量较高;流域气候较干燥时期, 总花粉浓度较低, 风媒花粉的百分含量较高.最后, 本文结合猪野泽湖泊沉积物粒度敏感组分与花粉组合的关系, 将猪野泽地Ⅸ晚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分为6个阶段, 其中早、中全新世气候较湿润, 晚冰期及晚全新世期间气候相对较干燥。

    • 埃及Faiyum盆地沉积物中粒度和磁化率对风沙活动的指示意义

      2011, 23(2):303-310. DOI: 10.18307/2011.0222

      摘要 (8958) HTML (244) PDF 1.15 M (5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埃及Faiyum盆地是尼罗河下游的泛滥平原, 沉积物主要来自尼罗河和撒哈拉沙漠.本文通过对钻孔FYAM(孔深4.6m)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的分析, 并结合石英形态、石膏和碳酸盐含量分析, 旨在寻找Faiyum盆地沉积物中代表风沙活动的粒度、磁化率特征.研究结果显示, 钻孔沉积物中共发现7种粒度频率曲线类型, 主要为细粒组(6-20μm)和粗粒组(80-100μm)两个峰值组合而成的单峰或双峰曲线.除去人类活动影响的高磁化率层以及高碳酸盐含量导致的低磁化率层外, 其余层位沉积物的磁化率随着曲线类型的不同呈现规律性变化, 当80-100μm峰为主峰时, 磁化率明显偏低, 风成石英颗粒含量升高, 代表着风沙活动强烈, 当6-20μm的峰为主峰时, 磁化率相对较高, 风成石英颗粒含量减少, 意味着风沙活动减弱, 以尼罗河物质输入为主。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湖泊科学》
  • 主办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 地址 :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创展路299号
  • 邮编 :211135
  • 电话 :025-86882041;86882040
  • Email:jlakes@niglas.ac.cn
  • 网址 :https://www.jlakes.org
  • ISSN : 1003-5427
  • CN : 32-1331/P
您是第    位访问者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创展路299号    邮政编码:211135
电话:025-86882041;86882040     传真:025-57714759     Email:jlakes@niglas.ac.cn
Copyright: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科学》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073号

     苏ICP备0902401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