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勋 , 徐晓梅 , 何佳 , 郑一新 , 张琨玲 , 陈云波 , 李中杰
2010, 22(5):633-639. DOI: 10.18307/2010.0501
摘要:滇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是国家“三河三湖”治理重点之一 . 对 2007 年滇池流域点源污染现状和近 20 年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滇池流域点源污染存在问题 . 结果表明, 2007 年滇池流域点污染源 COD 、 TN 和 TP 产生量分别为 55913t 、 11222t 和 1008t ,生活污水为主要的点污染源, COD 、 TN 、 TP 所占比例分别达 89% 、 96% 、 98% ; 1988 - 2007 年,流域点源污染负荷产生量持续增长,但由于 1991 年以来污水处理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其后点源污染负荷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尤以 COD 和 TP 下降趋势最为明显, TN 保持波动状态 . 滇池点源污染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未来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势必给滇池水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二是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无法改变、新城区雨污管网混接、部分污水处理厂河道取水,导致雨季合流污水溢流污染问题长期存在;三是局部区域污水产生量与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匹配,且污水处理厂雨季处理能力不足;四是点源污染末端处理已不能满足滇池保护的要求,亟待加大污染全过程控制 .
王建军 , 沈吉 , 张路 , 范成新 , 李文朝 , 潘继征
2010, 22(5):640-648. DOI: 10.18307/2010.0503
摘要:采用间隙水连续采集法考察滇池和抚仙湖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 并比较在氧气缺乏及氧气充足条件下界面的氮磷行为.结果表明, 滇池草海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显著高于滇池湖心及抚仙湖.对云南滇池及抚仙湖沉积物进行好氧和厌氧处理对照比较, 结果显示, 好氧组上覆水pH显著大于厌氧组, 而间隙水pH在两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厌氧呼吸途径过程中产生酸性物质有关;而在两种处理条件下, 间隙水均处于厌氧状态.较好氧条件而言, 厌氧条件下间隙水磷和铵氮浓度的增加, 与有机质矿化增强有关;而间隙水磷还可能受FeOOH-P模型控制.由分子扩散模型计算获得的界面磷或者铵氮扩散通量均高于表观通量, 而且好氧条件下的扩散通量与表观通量之间的差异较厌氧条件下的大;这表明两种营养盐均存在释放潜力, 但这种潜力的发挥受氧气的影响.较好氧条件而言, 厌氧条件下使用分子扩散模型得到的界面营养盐扩散通量更接近于表观通量.
2010, 22(5):649-654. DOI: 10.18307/2010.0504
摘要:利用分级提取法对鄱阳湖沉积物进行了磷形态的分级提取和测定, 系统研究了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鄱阳湖表层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主要包括铁磷(Fe-P)、钙磷(Ca-P)、铝磷(Al-P)、可溶性磷(DP)等无机磷(IP)及有机磷(OP), 各形态磷的空间分布基本具有从河口地区监测点向湖区监测点方向升高的趋势, 垂向分布上总磷及各形态磷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表层沉积物(0-2cm)中总磷含量为578.36-813.55mg/kg, 主要由无机磷组成, 无机磷中以Fe-P含量最高, 最大值达350.24mg/kg, 占总磷的40%以上, Ca-P、Al-P含量相当, 约占总磷含量的20%左右, 而以DP的含量最低, 含量在5%以下.有机磷含量约占总磷含量的15%左右.另外, 沉积物中TP含量与Fe-P、Al-P、Ca-P及OP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且OP含量与Fe-P、Al-P也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而与Ca-P的相关性较弱.
2010, 22(5):655-659. DOI: 10.18307/2010.0505
摘要:设置两组实验分别研究不同基质对菹草生长繁殖的影响以及菹草对不同基质下水体营养盐的吸收净化作用.结果表明:湖泥、混合基质及黄土三种基质对菹草的生物量变化及石芽的形成有比较明显的差别, 氮磷养分含量高的湖泥更有利于菹草植株的生长, 其生物量增长幅度最大, 混合基质次之, 氮磷含量最低的黄土最差;黄土基质下菹草石芽产生的时间最早;混合基质下产生石芽数量最多.3、4月份菹草水体中不同形态的氮浓度均低于空白组, 最大净化效率达74%, 构成水体营养盐氮的汇;菹草对不同基质下水体中氮的净化效率表现为:湖泥> 混合底泥> 黄土;菹草对水体磷的控制吸收作用不明显, 甚至有加快磷转换释放的作用;6月份处于腐败分解阶段的水草组水体营养盐浓度普遍高于对照组, 构成水体营养增加的源.
2010, 22(5):660-665. DOI: 10.18307/2010.0506
摘要:利用武汉月湖清淤底泥为主要原料, 配以膨胀珍珠岩为轻质材料、灰渣胶凝材料为粘合剂制得淤泥生态浮床, 并考察其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改善效果.研究表明, 湖泊淤泥、膨胀珍珠岩、灰渣胶凝材料掺量分别为60%、15%、25%时, 浮床模块的密度、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吸水率、软化系数达到797.2kg/m3、1.02MPa、0.21MPa、13.2%和85.5%, 满足设计需要.在为期32d的净水试验中, 淤泥生态浮床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较好, TN、TP、NH4+-N、PO43--P、CODMn、Chl.a的去除率最高分别可达31.1%、38.6%、37.2%、36.9%、39.7%和48.8%.淤泥生态浮床有效解决了湖泊清淤底泥的处置问题, 并且可对富营养化水体取得较好的生态修复效果, 适合推广使用.
张雷 , 古小治 , 王兆德 , 申秋实 , 范成新 , 钟继承 , 尹洪斌
2010, 22(5):666-674. DOI: 10.18307/2010.0507
摘要:为探讨水丝蚓(Tubificid worms)扰动对磷在湖泊沉积物-水界面间迁移的影响, 选取太湖梅梁湾与大浦口两富营养化湖区为研究对象, 通过室内培养实验, 利用Rhizon间隙水采样器等技术, 研究了水丝蚓扰动对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理化性质及溶解活性磷(SRP)在界面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丝蚓扰动能够增大表层沉积物含水率、氧化还原电位, 减小间隙水中Fe2+浓度.水丝蚓没有显著改变梅梁湾间隙水中SRP浓度, 同时促进了梅梁湾沉积物中SRP向上覆水的释放;但水丝蚓显著减小了大浦口间隙水中SRP浓度, 并抑制了大浦口沉积物中SRP向上覆水的释放.水丝蚓扰动对磷在沉积物-水界面间迁移的不同影响可能是由沉积物中Fe2+含量差异较大造成的.
2010, 22(5):675-683. DOI: 10.18307/2010.0508
摘要:利用富集因子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结合年代学结果, 对长江中下游湖泊太白湖、龙感湖、巢湖和西氿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o、Cr、Cu、Ni、Pb、Zn的富集程度进行了评价, 并比较分析了上述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 太白湖和龙感湖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富集程度均较低;巢湖沉积物中Co、Cr、Ni的富集程度接近中等水平, 而Cu、Pb、Zn的富集已经达到中等水平;西氿沉积物中Co的富集非常低, Cr、Ni富集水平较低, Pb达到中等富集, Cu、Zn达到较高的富集水平.对4个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综合污染程度进行比较:巢湖> 西氿> 龙感湖> 太白湖.各湖泊沉积物中单一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都较低, 但是, 根据多元素潜在生态评价指数, 各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存在明显不同的潜在生态风险:巢湖> 西氿> 龙感湖> 太白湖.总体上看, 太白湖和巢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以及潜在生态风险自1965年以来一直在加重, 而龙感湖和西氿沉积物在表层有下降的趋势.这种差异与各个湖泊流域内人类活动的方式和强度密切相关.巢湖和西氿流域内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迅速, 人类活动导致大量重金属元素进入湖泊, 给湖泊带来明显的污染;而龙感湖和太白湖流域人类活动主要以农业活动为主, 人类活动对重金属的贡献相对较小.
余员龙 , 任丽萍 , 刘其根 , 史文 , 刘国栋 , 何光喜 , 陈来生 , 洪荣华
2010, 22(5):684-692. DOI: 10.18307/2010.0509
摘要:2007-2008年对千岛湖水体中5个采样点(S1, S3, S4, S8, S9)的总氮、总磷、三态氮、溶解性总磷和可溶性活性磷等进行了不同深度的逐月监测, 以研究探讨千岛湖营养盐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两年间总磷、总氮和硝酸盐氮浓度都呈现从上游(S1)至下游(S9)逐渐下降的趋势;2007-2008年汛期(3-7月)位于千岛湖上游新安江干流段的样点S1各种营养盐均为全年最高.但是2007年与2008年营养盐时空分布差异显著.2008年汛期(3-7月), S1的总磷和总氮浓度分别极显著低于和高于2007年同期.相对于2007年, 虽然2008年具有更高的温度, 但没有增强水体热稳定性.2008年强对流天气一方面通过打破水体热分层和促进水体混合, 另一方面通过雨水带来大量的地表营养盐来影响营养盐的分布.汛期高浓度的总磷在1-2个月内平均降低64.4%, 最大降低88.6%, 显示千岛湖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净化能力.分析结果显示千岛湖营养盐时空分布总体格局是由水文、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应而形成的, 而极端天气能够改变这一格局.
2010, 22(5):693-699. DOI: 10.18307/2010.0510
摘要:利用2003年西苕溪TM数据和DEM模型计算了55个样点上游3种空间尺度下(亚流域、河岸带和局部)的土地利用类型, 通过冗余分析筛选出能够在显著水平上最大程度解释西苕溪流域底栖动物分布的最小变量组合——氨氮、荫蔽度、电导率、亚流域农田百分比以及栖境复杂度.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氨氮是研究区域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最重要环境变量, 亚流域尺度农田百分比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变量.在50%-100%适合度范围内最终筛选得到短脉纹石蛾Cheumatopsyche sp.1和Cheumatopsyche sp.2作为关键环境变量指示种.在一定范围内短脉纹石蛾的数量随着水体氨氮浓度和亚流域尺度农田百分比的上升而增加.短脉纹石蛾分布广泛、采集容易、具备一定的耐污能力和主动漂流能力、幼虫个体较大且在水中的生活史较长以及具有一定的生态可塑性等优点决定了短脉纹石蛾可以作为西苕溪流域的受干扰水体氨氮和亚流域尺度农田百分比的指示种.
2010, 22(5):700-707. DOI: 10.18307/2010.0511
摘要:2008年5-6月和9-10月对黄河干流13个河段和4座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及其环境进行了全面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83属150种, 其中有硅藻59种, 绿藻55种, 蓝藻24种, 甲藻4种, 裸藻4种, 金藻2种, 黄藻1种和隐藻1种, 平均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26.90×104cells/L和0.940mg/L.从大的格局上看, 浮游植物群落在种类数、种类组成和现存量上均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分异, 这种分异性可从河流流速、泥沙含量和受污染程度得到解释.根据浮游植物污染指示种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析, 黄河干流各河段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与1986年的资料相比, 黄河干流浮游植物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 属数下降了9.8%, 而平均生物量升高了128.7%, 且在种类组成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表明河流污染程度的加剧.
2010, 22(5):708-713. DOI: 10.18307/2010.0512
摘要:以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幼虫对沉积物的生物扰动过程为研究对象, 运用稳定同位素示踪及同位素配对技术, 深入探讨长足摇蚊幼虫扰动对太湖梅梁湾沉积物硝酸盐界面迁移、溶解氧侵蚀深度及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及两种不同反硝化过程(非耦合反硝化(DW)和耦合反硝化(DN))的影响.摇蚊幼虫扰动后, 添加15N两种处理沉积物氧气消耗速率由355.49±131.49μmol/(m2·h)变化为546.39±261.41μmol/(m2·h), 而未添加15N两种处理由313.57±61.63μmol/(m2·h)变化为554.17±184.36μmol/(m2·h), 硝酸盐界面迁移结果表明:扰动显著加强了水体硝酸盐向沉积物迁移的速率, 加强沉积物作为上覆水中NO3-N汇的作用, 摇蚊幼虫扰动组的硝酸盐迁移速率从-33.75±29.25μmol/(m2·h)提高到-210.14±117.25μmol/(m2·h).同位素添加实验发现, 摇蚊幼虫底栖扰动能显著提高沉积物总反硝化速率, 与对照组相比, 总反硝化速率从31.83±8.79μmol/(m2·h)上升到228.98±54.09μmol/(m2·h), 增加了约6倍左右.利用同位素配对法计算对两种不同反硝化过程进行区分, 发现非耦合反硝化速率从15.78±8.51μmol/(m2·h)上升到182.96±45.22μmol/(m2·h), 耦合反硝化速率从16.04±5.63μmol/(m2·h)增加到46.01±8.97μmol/(m2·h), 预示着底栖生物扰动能同时增加耦合和非耦合两种反硝化过程, 而非耦合反硝化过程的增加强度远大于耦合反硝化.
2010, 22(5):714-722. DOI: 10.18307/2010.0513
摘要:2006年12月-2007年11月对太湖河蚬种群进行了周年逐月调查.河蚬在分布区的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65.7ind./m2和100.9g/m2, 在夏、秋季均达到高值.根据壳长频数分布的周年变化, 太湖河蚬一年一代, 繁殖期主要在5-7月份.河蚬主要分布在贡湖湾、马迹山以南区域、西南湖区和小梅港沿岸区域.分析表明, 太湖中河蚬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北部梅梁湾和竺山湾湖区湖泊中的低溶氧量是限制河蚬生长的最重要因素;在贡湖湾、马迹山以南湖区和西南部湖区, 各种生境条件和底质性质适合河蚬的生长繁殖, 其密度和生物量的最高值出现在贡湖湾的中心区域(820.0ind./m2, 522.9g/m2);在东太湖湖区浮游植物密度较低, 底质中有机质较少, 食物来源是影响河蚬分布的较重要因素.
2010, 22(5):723-728. DOI: 10.18307/2010.0514
摘要:根据2008-10至2009-07之间4次的记录资料, 阐述了鄱阳湖区氮磷营养盐的时间以及空间变化特征, 并对硝氮、氨氮、磷酸盐和pH进行了相关分析, 对鄱阳湖区进行了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该湖区氮磷营养盐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 湖区水质受河流径流以及浮游植物的影响较大.在时间分布上表现出4月份的N/P比值最小, 说明该季节正是浮游植物生长和繁殖最主要时期.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鄱阳湖的上游污染物浓度远小于下游污染值, 湖区向出湖口浓度有增高趋势.N/P值从10月份的7.8上升至1月份的31.2, 随后下降到4月份的7.4, 在7月份又上升至8.9.氮磷营养盐和pH表现出不同的相关关系, 如在4月份无机氮和pH的相关系数达0.5.综合各项因子的分析可以得出, 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结果是鄱阳湖在调查期间为磷污染比较严重.
2010, 22(5):729-734. DOI: 10.18307/2010.0515
摘要:2007年4月-2009年5月对安徽女山湖自然保护区浮游生物群落生态进行调查研究, 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45属113种;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 共检出33属78种.分析表明女山湖不同季节浮游生物种类组成的变化趋势不同, 但整体看来, 浮游植物组成以蓝藻为主, 浮游动物以轮虫为主;浮游生物量在不同季节波动较大, 表现为夏季> 春季> 秋季> 冬季, 而不同年份同一季节的生物量变化不大.浮游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较大, 而丰富度指数D在不同季节变化不大, 大多数在1.3-3.9之间, 均匀度指数J'在0.5-0.8之间.平均溶氧量PG达2.62mg/L.综合判定, 女山湖属于中富营养型,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相对稳定, 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2010, 22(5):735-738. DOI: 10.18307/2010.0516
摘要:海菜花属(Ottelia Pers.)为沉水单子叶植物, 只生长于淡水生境中, 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环境指示作用以及植物系统学研究意义.本文首次报道了特产于我国云南石林湖泊中的路南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 var.lunanensis H. Li)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2条, 核型属"1B"型, 核型公式2n=2x=22=18m+4sm.结合已研究的花部特征和核型资料讨论海菜花属种间的亲缘关系及演化, 为海菜花(Ottelia)的利用和保护提供细胞生物学证据.
2010, 22(5):739-748. DOI: 10.18307/2010.0517
摘要:古昆仑湖位于昆仑山垭口昆仑河谷地, 大约在200kaBP前已开始沉积, 沉积物为一套灰、灰绿、土黄色粉砂质、砂质粘土, 厚约7m.在纳赤台西北剖面5.6-2.4m层段产较多微体化石, 介形类有8属12种:Ilyocypris biplicata(Koch), I.bradyi Sars, Eucypris crassa(Muller), E.elliptica(Baird), E.rischtanica Schneider, Candona candida(Muller), Stenocypriscf.major(Baird), Cypridopsis obesa Brady & Robertson, Prionocypris gansenensis Huang, Potamocypris villosa(Jurine), P.cf.wolfi Brehm和Limnocythere dubiosa Daday等.轮藻类有Chara aliensis Z.Wang, Chara gansenensis S.Wang和Chara sp.根据U系法测年, 含化石地层的年龄大约为168-90kaBP, 属于倒数第二次冰期至末次间冰期早期.按生物组合和沉积物特征分析, 古昆仑湖区在183-90kaBP的环境气候变化大致有两个大的期次、6个小期次:(1)183-130kaBP冷湿期, 湖区环境较冷湿, 湖泊水质较淡, 水温不高.早期(约183-170kaBP), 湖面较宽, 水体较深, 环境动荡, 化石贫乏;中期(约170-151.3kaBP), 湖面有一定收缩, 水质含盐度有所提升, 水温仍不高, 湖区环境湿度较大;晚期(约151.3-130kaBP), 化石贫乏, 生态环境、水质条件可能与早期类同.(2)130-90kaBP凉湿期, 湖内生态环境较好, 生物门类中除介形类外, 出现沉水性植物轮藻类, 且介形类生物量较前期有很大增加, 属种分异度较好.早期(约130-105kaBP), 偏冷湿;中期(约105-98kaBP), 凉湿, 为生物大发展大繁盛时期;晚期(约98-90kaBP), 偏凉湿, 在98-93kaBP, 环境不宜生物生息, 化石贫乏;约93-90kaBP,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有介形类3属5种, 但生物量较小.
2010, 22(5):749-756. DOI: 10.18307/2010.0518
摘要:针对目前研究蒸散发时间尺度转换方面的不足, 构建了月蒸散发时间尺度转换模型, 对淮河史灌河流域黄泥庄小流域1982-1987年月蒸散发能力进行逐栅格解集, 并与改进后的AFFDEF分布式水文模型耦合进行日径流过程模拟.结果显示:解集产生的日蒸散发能力随时间在平均值附近波动变化, 能很好地体现日蒸发量的时间变异特点;模拟的日径流过程的精度较高, 平均Nash效率系数在80%以上, 径流深相对误差都在10%以内, 平均泊松相关系数为0.912, 模拟流量过程曲线与实测值匹配的较好;经与采用平均解集模式的模拟结果对比发现, 耦合蒸散发时间尺度转换模型后的模拟精度与前者大体相当, 部分指标略优于前者.蒸散发时间尺度转换模型解集产生的日蒸散发量序列能够反映日蒸发量的时间变异特点, 更能满足区域日降雨径流过程模拟的需要, 可为解决资料匮乏区域水文模拟提供一个新途径.
2010, 22(5):757-766. DOI: 10.18307/2010.0519
摘要:通过对青海湖流域布哈河和沙柳河50年来的河川径流量分析发现, 布哈河和沙柳河年径流量50年来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 这两条河流的河川径流量对青海湖水位下降所起的作用不明显;布哈河月平均流量的年际变化在1月、2月和3月有减少的趋势, 沙柳河月平均流量的年际变化在1月、2月、4月和5月亦有减少的趋势;布哈河的径流量大于沙柳河的径流量, 在55%-91%频率范围内, 布哈河的径流量小于沙柳河的径流量, 在其它频率范围内, 布哈河的径流量显著大于沙柳河的径流量, 在一年中, 布哈河和沙柳河的月径流量具有显著的差异;布哈河来水丰沛期是20世纪60年代, 贫乏期是90年代, 70和80年代为平水期;沙柳河月径流量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一直比较稳定, 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
2010, 22(5):767-773. DOI: 10.18307/2010.0520
摘要:在适当设定各营养状态指标"参照值"Cj0的基础上, 用相应于"参照值"Cj0的指标"规范值"xj作为基于韦伯-费希纳定律的营养状态指数公式中的刺激量.由于各项指标的同级营养状态标准的"规范值"xjl差异不大, 从而可认为各指标的营养状态韦伯指数公式都具有一个共同适用的韦伯常数α, 并采用智能解域搜索算法优化α, 得出对所有14项营养指标皆适用的营养状态普适韦伯指数公式.将营养状态韦伯指数公式应用于数十个湖泊的富营养化评价, 并与其它多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该公式不但理论依据充分, 而且具有简单、适用的特点.
陆莹 , 王乃昂 , 李贵鹏 , 李卓仑 , 董春雨 , 路俊伟
2010, 22(5):774-782. DOI: 10.18307/2010.0521
摘要: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拐子湖-地质公园一线51个湖泊水, 8个泉水, 12个井水及1个雨水水样的水化学成分分析, 初步探讨了沙漠湖泊水化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东南边缘至腹地湖泊总体上依次呈硫酸盐型-碳酸盐型-氯化物型分布.东南边缘以Na+、Cl-、SO42-为主的湖泊因矿化度分异, 形成Ca2+、Mg2+含量不同的三种亚型, 其中高矿化度的Na-Cl-(SO4)型湖泊在腹地湖泊群中也有出现, 表现出地理上的不连续分布;边缘若干湖泊受局部地理环境的影响水离子多含Na+、Cl-、CO32-+HCO3-.综合分析表明湖泊水化学型的空间分异与区域气候差异和气候变化有关, 湖水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当地降水补给, 但不排除外源地下水补给对其有一定贡献.通过对比不同时段部分沙漠湖泊水化学特征发现近十年以来腹地湖泊补给源或受气候干暖化影响使其水化学特性较边缘湖泊的变化大.
2010, 22(5):783-792. DOI: 10.18307/2010.0522
摘要:柴达木盆地盐湖锂资源占我国卤水锂资源总量的80%, 主要集中分布在别勒滩、一里平、东台吉乃尔和西台吉乃尔等四个盐湖.1980s之前对其形成的认识见解各异.针对研究现状, 侧重区内卤水锂矿床成因的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地表卤水中Li+含量的高低受控于汇入河水的Li+含量, 同时又与相关地下卤水的Li+含量全部呈正相关.这充分说明卤水锂矿床的形成与否受河源主控由来已久.按实测洪水河-那陵格勒河水径流量及其Li+含量推算, 经蒸发浓集作用形成别勒滩等四盐湖已探明的锂资源量只需数千年.洪水河流域的热泉水与新生代火山活动及昆南深断裂有关, 很可能是盐湖卤水锂矿床的主要物质来源.水系下游河道的变迁决定了锂资源量在四盐湖中的比例分配.
2010, 22(5):793-798. DOI: 10.18307/2010.0523
摘要:以艾里克湖滨绿洲1989年9月的TM, 2000年9月的ETM+和2005年9月的CBERS遥感影像为数据源, 借助RS和GIS技术, 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景观分类, 生成景观分类图;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通过景观统计软件Fragstats For Arcview对研究区景观格局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分析并进行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 1989-2005年的17年间, 主要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 艾里克湖滨绿洲在外观特征和空间格局均有显著变化, 绿洲面积呈先退缩后扩张趋势, 湖泊面积也呈先萎缩甚至干涸后扩大趋势.整体景观异质性、多样性和丰度下降;景观优势度、蔓延度和破碎化程度增加.要实现干旱区绿洲的可持续发展和景观生态功能的良性发挥, 必须注重景观格局的优化, 从而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