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21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述
    • 水华蓝藻产毒的生物学机制及毒素的环境归趋研究进展

      2009, 21(6):749-757. DOI: 10.18307/2009.0601

      摘要 (12267) HTML (269) PDF 404.58 K (9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并评述了蓝藻水华中最常见的毒素—微囊藻毒素的产生途径和环境归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微囊藻毒素的来源、结构和一般特性;微囊藻毒素的分子合成机制、分布、产生规律及其功能;以及微囊藻毒素的环境归趋.重点介绍了在毒素环境归趋研究方面的重要突破,指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 溞类(Daphnia)反捕食的表型可塑性及其研究进展

      2009, 21(6):758-767. DOI: 10.18307/2009.0602

      摘要 (10466) HTML (383) PDF 349.01 K (9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表型可塑性指的是生物体在生物或非生物环境发生变化时会呈现出不同的表型能力,是生物在不稳定的生活环境中维持生存的一种主要策略.在淡水生态系统,大量研究表明浮游动物能通过捕食者释放的化学信息物质感知捕食风险的存在,从而导致反捕食的表型可塑性反应的发生.溞类是一类很好的研究浮游动物对捕食者释放的信息素产生表型可塑性反应的模式生物.本文综述了捕食者释放的化学信息素对溞类的生活史、形态特征、行为活动以及生理指标等表型的影响,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和生态意义.溞类对捕食风险信息素的表型可塑性是特定种群与捕食者长期相互作用下适应性进化产生的,加强这些研究对了解物种的形成和生物的进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研究论文
    • 利用薄膜扩散平衡技术分析沉积物间隙水溶解态反应性磷

      2009, 21(6):768-774. DOI: 10.18307/2009.0603

      摘要 (10453) HTML (320) PDF 521.21 K (5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沉积物间隙水溶解态反应性磷(SRP)是反映沉积物磷地球化学特征的敏感指标,对其高分辨率获取一直是难点.基于薄膜扩散平衡(DET)原理,以琼脂糖为原料制备薄膜,通过平衡、切片、提取、测定等步骤,获得溶解态反应性磷的含量信息.实验确定薄膜在磷溶液中的平衡时间为24h,通过0.25mol/L硝酸提取16h可将薄膜萃取的磷提取完全.利用DET技术对不同沉积物间隙水SRP进行了分析,与实际浓度的差异在±5%以内;对沉积物剖面的分析结果与Rhizon、微型Peeper等采样技术基本一致,垂直分辨率可达到3mm左右.利用DET技术对太湖草型和藻型湖区沉积物间隙水SRP进行了分析,发现草型湖区间隙水剖面SRP呈峰形分布,且横向空间分异明显;藻型湖区间隙水SRP随沉积深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扩散梯度随水温升高而增强.

    • 太湖梅梁湾水土界面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

      2009, 21(6):775-781. DOI: 10.18307/2009.0604

      摘要 (10933) HTML (316) PDF 430.25 K (6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无扰动芯样实验室内流动培养、稳定同位素示踪、同位素气态产物测定及同位素配对技术,对太湖梅梁湾北部到南部的4个梯度样点的水土界面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梅梁湾内及湾外开敞湖区4个样点的水土界面反硝化脱氮速率为(46.36±13.26)-(16.34±22.74)μmol/(m2·h),厌氧氨氧化脱氮速率为(7.50±2.21)-(2.05±2.90)μmol/(m2·h).梅梁湾北部河口区水土界面总脱氮能力明显高于梅梁湾南部及开敞湖区.通过对脱氮过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北部脱氮过程主要以上覆水硝酸盐为底物的非耦合反硝化过程(Dw)为优势过程,而梅梁湾外开敞湖区则以沉积物硝化过程耦合控制的反硝化(Dn)为主.影响Dn、Dw在反硝化中比重的主要因素是沉积物溶氧侵蚀深度和上覆水NO3-浓度的差异;梅梁湾厌氧氨氧化脱氮比例占总脱氮比例为12%-14%,湾外开敞湖区则占11%,影响其比例差异的主要因子是反硝化强度的大小及其反硝化中间产物—亚硝酸盐含量的差异.

    • 微曝气生态浮床净化入湖河口污染河水原位模型实验

      2009, 21(6):782-788. DOI: 10.18307/2009.0605

      摘要 (8388) HTML (334) PDF 552.41 K (7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污染河水黑臭缺氧、NH4+-N含量高等问题,研发了一种"漂浮载体悬挂弹性生物膜填料+水生植物并辅以人工微曝气系统"的微曝气生态浮床系统.通过原位模型实验,研究了其在大清河入湖河口对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当水力负荷为1500mm/d时,对TN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1.1%、91.3%,对TP的平均去除率为72.7%,对PO43--N的平均去除率为92.5%,对有机物亦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处理1m3水需要的曝气费用约为0.007元.微曝气生态浮床系统整体运行稳定、去除效率高、能耗低,适合流水环境,可直接在污染河道和入湖河口区对污染河水进行自流净化.

    • 固定化氮循环细菌修复城市湖泊水体脱氮效果及N2O排放

      2009, 21(6):789-794. DOI: 10.18307/2009.0606

      摘要 (8980) HTML (339) PDF 500.65 K (6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从镇江金山湖天然水体中筛选分离出的土著氨化、亚硝化、硝化和反硝化细菌,将氮循环细菌固定化后在金山湖示范工程区进行水体脱氮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运行一段时间后水质明显得到改善,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以及总氮浓度均显著下降,氨氮浓度指标达到国家水质Ⅰ类标准,总氮浓度指标达到水质Ⅱ类标准.同时,对湖泊水体的N2O气体排放通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实验的进行,金山湖区的N2O气体排放通量逐渐升高,4月份的平均值为23.51μg/(m2·h)、5月份的平均值为29.52μg/(m2·h)、6月份的平均值为59.10μg/(m2·h).水质氮素指标以及N2O气体排放通量数据说明利用微生物固定化载体强化净化技术对城市湖泊水质净化具有显著效果和重要意义.

    • 杭州西溪湿地首期工程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与水质关系

      2009, 21(6):795-800. DOI: 10.18307/2009.0607

      摘要 (8611) HTML (236) PDF 375.80 K (5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1-12月,调查了西溪湿地(Ⅰ-Ⅳ站)浮游植物的属类组成、密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并将水质理化参数与藻类的群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4个采样站中共发现8门56个属藻类,其中绿藻门和硅藻门占73.21%.Ⅰ-Ⅳ站藻类年均密度分别为2.88×108、0.37×108、0.47×108和0.71×108cells/L,其中绿藻门和隐藻门占总浮游植物密度的93.76%,优势属为小球藻属(Chlorella)、隐藻属(Cryptomonas)和衣藻属(Chamydomonas).Ⅰ-Ⅳ站藻类Marglef属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17、1.10、1.08和1.06.根据藻类各项指标值,西溪湿地已遭受污染,水体为富营养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Ⅰ站和Ⅲ站的浮游植物密度对数与CODMn指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Ⅰ-Ⅳ站浮游植物密度对数与水质电导率之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太湖梅梁湾水华微囊藻基因型组成和产毒微囊藻丰度的变化

      2009, 21(6):801-805. DOI: 10.18307/2009.0608

      摘要 (8173) HTML (223) PDF 571.34 K (5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基于ITS序列的PCR-DGGE方法分析了太湖梅梁湾水华暴发过程中(6-11月)微囊藻的不同基因型组成的变化,同时利用针对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mcyA和微囊藻特异性的16SrDNA部分核苷酸序列的引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RT-PCR)分析水华样品中产毒微囊藻与总微囊藻的量,通过两者的比值反映产毒微囊藻丰度.结果表明,在发生水华的不同时期,微囊藻的基因型组成发生了变化,其中以8月末、9月和10月的基因型最多,基因型M5和M10存在于整个水华发展过程中.共检测到12种主要的基因型,每个基因型在水华的不同时期所占的比例互不相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从6月到10月,产毒微囊藻的丰度呈增大的趋势,从0.75%增加到32.16%,而11月产毒微囊藻的丰度显著下降.

    • 滇池北部湖湾不同底泥性状对微囊藻复苏影响的模拟

      2009, 21(6):806-812. DOI: 10.18307/2009.0609

      摘要 (8026) HTML (233) PDF 567.36 K (50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滇池北部福保湾主要承接上游昆明市的生活污水及周边工业污水,其污染程度极为严重.本研究在福保湖湾内设置4个采样点,分别采集了不同区域的沉积物,首次模拟研究了微囊藻(Microcystis)在不同沉积物环境中复苏能力差异,结果表明微囊藻在模拟实验中的复苏能力表现出对不同底质的不同适应性,入口湖区的沉积物对微囊藻的复苏有极强的抑制作用.藻类复苏后达到的最大生物量(以叶绿素a计)分别为东岸对照区的4.7%,西岸对照区的6.6%及吹填区的11.9%,其中微囊藻生物量也远低于其它各样点,占东岸对照、吹填区及西岸对照的比例分别为5.2%、10.3%和19.4%.以上研究暗示了河口处沉积物不适合微囊藻的复苏.福保湾藻类水华的种源贡献应该主要依靠外源性输入,即湖流场和风向所导致的藻类水平迁移贡献远远大于底泥复苏至水体的垂直迁移.

    • 干旱区湖泊沉积物中过剩210Pb的沉积特征与风沙活动初探

      2009, 21(6):813-818. DOI: 10.18307/2009.0610

      摘要 (9818) HTML (253) PDF 549.12 K (98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过剩210Pb不仅是沉积物年龄测定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环境示踪的一种主要方法.干旱区湖泊主要为封闭湖泊,其沉积物所接受的过剩210Pb沉积在大气沉降背景外,主要受风沙侵蚀来源的影响.因此,较高的过剩210Pb沉积通量有可能与区域风沙活动有关.本文在对比分析近几年来发表在各期刊中的湖泊210Pb数据的基础上,计算各个湖泊多年平均过剩210Pb的沉积通量并与大气过剩210Pb沉降背景比较,从而初步确定中国北方干旱区风沙活动的可能区域.然后对所确定的典型风沙多发区,利用过剩210Pb模式(PF-CRS)计算沉积物沉积速率,并与相应区域的"尘暴"记录对比,进而论证该方法在指示风沙活动方面的可靠程度.

    • 西藏普莫雍错不同岩芯环境指标的对比研究及其反映的近200年来环境变化

      2009, 21(6):819-826. DOI: 10.18307/2009.0611

      摘要 (9717) HTML (246) PDF 541.73 K (6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西藏南部普莫雍错不同位置处采集了四支岩芯沉积物,对其中一支利用210Pb和137Cs方法建立了沉积物的年代序列,并对其他三支岩芯的上部沉积物进行了总有机碳、无机碳、粒度及化学元素含量的分析.结合沉积物年代,对不同岩芯的环境代用指标进行对比,讨论了该地区近200年来的环境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不同位置处采集的岩芯其环境指标变化趋势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在细节变化与环境指标的数值上仍具有明显的差异,显示了湖泊内部沉积状况的空间差异性,这可能是由于采样点水深、水下地形以及与主要补给河流距离的不同而造成的.PY04岩芯环境指标显示普莫雍错湖区环境在约1900AD之前较为稳定;在约1900-1940AD之间湖区环境波动加剧,地表侵蚀增强,沉积速率加快;湖区环境在1940AD左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温度显著升高,沉积物粒度增大,湖泊处于退缩状态,表明湖泊环境向暖干化方向发展.

    • 137Cs质量平衡法测算青海湖现代沉积速率的尝试

      2009, 21(6):827-833. DOI: 10.18307/2009.0612

      摘要 (9340) HTML (241) PDF 486.08 K (57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是137Cs质量平衡法测算青海湖现代沉积速率的尝试.青海湖和其他低沉积速率湖泊沉积物剖面中,深度数cm处的137Cs蓄积峰,也可能是沉降到底泥表面的137Cs尘埃,以扩散和迁移的方式向下入渗形成.因此,将沉积剖面中的137Cs蓄积峰解释为1963年的沉积,并据此计算沉积速率,未必合理.青海湖湖滨草地测得的2005年137Cs本底值为117.7mBq/cm2.湖泊中部海心山到东南部渔场一线的6个孔的137Cs面积活度介于92.9-325.0mBq/cm2,其中青海湖东南部两个孔的137Cs面积活度较高,分别为本底值的155%和270%;湖泊中部4个孔的137Cs面积活度略高于或低于本底值.显然,湖泊东南部有明显沉积发生,特别是位于江西沟冲积扇前缘水下部分的QHH02孔,沉积强烈,水深也最小;湖泊中部沉积轻微.根据表层底泥样品的137Cs浓度,入湖河流泥沙的137Cs浓度和流域内草地表层土壤137Cs浓度的分析,初步确定C=30mBq/g,为1963年以来青海湖沉积泥沙的平均137Cs浓度.利用137Cs质量平衡模型求得的湖泊中部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020cm/a,和根据布哈河输沙模数求算出的青海湖平均沉积速率0.018cm/a吻合,远低于已报导的断代法测定的青海湖沉积速率.湖泊东南部的沉积速率大于湖泊中部,QHH02孔的沉积速率高达0.229cm/a,是已报导的青海湖沉积速率的两倍.

    • 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的有机碳生产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2009, 21(6):834-838. DOI: 10.18307/2009.0613

      摘要 (8076) HTML (263) PDF 480.97 K (5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7年1-12月对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站栈桥附近进行了每月1次以及太湖4个典型湖区每季度1次的有机碳生产实验,分析了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的有机碳生产情况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有机碳生产与光照、温度以及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春、夏季浮游植物光合效率比秋、冬季高,空间上蓝藻占优势的湖区较高,水草区较低.

    • 黑龙江黑河江段藻类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典型对应分析

      2009, 21(6):839-844. DOI: 10.18307/2009.0614

      摘要 (8297) HTML (226) PDF 466.59 K (5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2007两年的5-10月期间,分别在黑龙江黑河段水域进行藻类植物的生态调查,在藻类分类的基础上,应用典型对应分析揭示黑龙江黑河江段6个监测点藻类植物的种群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生化需氧量、总磷、水温和化学需氧量等是影响藻类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藻类植物的群落结构随着这些环境因子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说明藻类植物的群落变化和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高度相关.

    • 2007年太湖五里湖浮游植物生态学特征

      2009, 21(6):845-854. DOI: 10.18307/2009.0615

      摘要 (9626) HTML (262) PDF 504.54 K (6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2007年太湖五里湖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五里湖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23种;其中绿藻种类最多,共57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46.3%;硅藻次之,共23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18.7%;浮游植物种数以冬春季多、夏秋季少.调查期间,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变化在386.2×104-5581.9×104cells/L和0.541-3.491mg/L,均以绿藻最高;浮游植物数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且除绿藻外,浮游植物的季节演替规律与PEG模型基本一致.相似性分析显示,五里湖1、3、4、5月份的生境相似,6、7、8、9、11月份的生境相似.优势度分析显示,五里湖各个月份的浮游植物优势种都在2种以上,优势种主要有小球藻(Chlorell avulgaris)、小球衣藻(Chl.amydomonas microsphaera)、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isa)等14种,优势种种数较多且优势度不高,变化在0.02-0.78之间;多样性和均匀度分析显示,五里湖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变化在1.5-2.7和0.26-0.59之间,多样性和均匀度都较好;表明2007年五里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复杂、处于较完整状态.

    • 新疆乌伦古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2009, 21(6):855-864. DOI: 10.18307/2009.0616

      摘要 (9227) HTML (230) PDF 592.21 K (6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6年11月至2007年7月按季度对乌伦古湖浮游植物进行了取样调查,共发现浮游藻类164种(包括若干未定名种),隶属于8门90属,其中Anabaena bergii为新疆新记录种,两种硅藻Chaetoceros sp.和Thalassionema sp.属于海产种类.各季种类组成均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蓝藻门和裸藻门次之,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隐藻门种类均比较少.秋季种类最多,有141种;其次是夏季和春季,分别为128种和121种;冬季种类最少,仅有95种.中华小尖头藻、微小四角藻、小形月牙藻、小球藻及尖针杆藻为全年可见优势种;肘状针杆藻在春季、夏季和秋季构成优势种群;扭曲蹄形藻和椭圆小球藻仅在夏季构成优势种群,而水溪绿球藻和粗刺四棘藻仅在冬季构成优势种群.藻类生物量周年变动模式为单峰型,生物量的峰值出现在夏季(6.77mg/L),最低值出现在冬季(1.45mg/L).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发现,30年来,乌伦古湖浮游藻类不仅在种类组成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数量上也显著着一定的增长,并以绿藻和硅藻类群的增长最为显著.

    • EY60回声探测仪在青海湖鱼类资源量评估中的应用

      2009, 21(6):865-872. DOI: 10.18307/2009.0617

      摘要 (11056) HTML (403) PDF 630.10 K (6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8月16-18日通过使用回声探测仪(Simrad公司EY60型,200kHz换能器)对青海湖的鱼类资源进行了探测评估.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水平分布具不均匀性,有小型鱼群聚集现象;在不同的设定分区,鱼类密度在0.168-12.8ind./1000m3之间,均值为1.16ind./1000m3;布哈河口鱼类较为密集,密度最大值为12.8ind./1000m3.初步估算青海湖裸鲤达可捕规格(体长大于20cm)个体数量为6.5×107ind.,95%置信度区间为35.6×107-118.4×107ind.,应用资源密度体积法估算青海湖裸鲤的可捕资源量约为15275t.探测实验还证实,EY60回声探测仪在青海湖中进行鱼类资源评估时探测效果良好,分析软件Sonar5可以对鱼类个体自动识别、计数,便于进行鱼类资源量评估.

    • 东江中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变化特征

      2009, 21(6):873-878. DOI: 10.18307/2009.0618

      摘要 (10192) HTML (450) PDF 548.16 K (64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1-2007年东江干流中上游博罗站、河源站和龙川站的监测资料,采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方法,对CODMn、BOD5和NH3-N等水质参数的浓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个断面的BOD5浓度都呈高度显著上升趋势;(2)龙川断面CODMn和NH3-N的浓度变化不显著,而河源和博罗断面CODMn的浓度呈显著下降趋势、NH3-N浓度呈显著上升趋势;(3)中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变化速率大于上游;(4)水质变化受流量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是由陆域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所引起的.

    • 乌梁素海水体透明度分布及影响因子相关分析

      2009, 21(6):879-884. DOI: 10.18307/2009.0619

      摘要 (9765) HTML (289) PDF 674.41 K (6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6-2008年间5-10月对乌梁素海的连续监测资料,分析了乌梁素海水体透明度的时空分布状况和季节变化规律,对影响透明度的5个理化因子,包括浊度、悬浮物、叶绿素a、氮磷比和pH值进行相关分析.三年内有监测资料的月份中,乌梁素海水体透明度变化范围在0.33-1.62m,平均值为0.93m,透明度分布的总体趋势是芦苇区及靠近芦苇区较低,西南端开阔水面区较高.从相关分析结果来看,浊度是乌梁素海水体透明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与透明度的关系是SD=1.489x-0.471(R=0.83,N=100,P<0.0001);悬浮物是乌梁素海水体透明度的直接影响者,与透明度的关系是S1/4=-3.948lnSD+12.055(R=0.65,N=100,<0.0001);pH值和N/P对透明度的影响是间接的.

    • 内蒙古乌梁素海不同形态氮的时空分布

      2009, 21(6):885-890. DOI: 10.18307/2009.0620

      摘要 (9588) HTML (264) PDF 1.10 M (6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不同形态氮在乌梁素海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运用ArcGIS统计模块分析了2006-2007年乌梁素海不同形态氮浓度的时空变异.研究表明:乌梁素海水体中各监测点总氮浓度夏、冬季高,秋季低,季节性差异较为明显;秋、冬季氨氮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夏季;不同季节亚硝态氮平均浓度明显高于硝态氮.在空间分布上,乌梁素海不同形态氮浓度分布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总之,乌梁素海氮素污染问题已十分严重,主要污染源为河套灌区农田排水、沿总干渠区域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随水体的流动氮污染减少,但某些区域因芦苇、水草密集而使不同形态氮有不同程度的增减.

    • 艾比湖流域2008年丰水期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009, 21(6):891-894. DOI: 10.18307/2009.0621

      摘要 (9693) HTML (249) PDF 381.45 K (56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断面类别比例法的基础上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分别评价新疆艾比湖流域2008年丰水期地表水和底泥的污染程度.评价结果显示:总氮、总磷、氨氮基本超标;其中博尔塔拉河污染物超标最严重,总磷超标14.1倍,总氮超标10.1倍.艾比湖流域水质及底泥实际监测类别中Ⅰ-Ⅲ类比例为30%,劣Ⅴ类比例为30%.因此,艾比湖流域丰水期水质中度污染.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湖泊科学》
  • 主办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 地址 :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创展路299号
  • 邮编 :211135
  • 电话 :025-86882041;86882040
  • Email:jlakes@niglas.ac.cn
  • 网址 :https://www.jlakes.org
  • ISSN : 1003-5427
  • CN : 32-1331/P
您是第    位访问者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创展路299号    邮政编码:211135
电话:025-86882041;86882040     传真:025-57714759     Email:jlakes@niglas.ac.cn
Copyright: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科学》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073号

     苏ICP备0902401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