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0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基于卫星遥感的太湖蓝藻水华时空分布规律认识

      2008, 20(6):687-694. DOI: 10.18307/2008.0605

      摘要 (12952) HTML (299) PDF 2.86 M (75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基于多源卫星遥感影像的太湖蓝藻水华信息提取的普适模式,获取了天气晴好条件下蓝藻水华的面积和空间分布.近年来,太湖蓝藻水华暴发时间逐渐提前至3-4月,暴发的高频繁期发生在6-7月,其次是10-11月;2000年以来,蓝藻水华的持续时间有所增加,几乎全年(3-12月)都有发生.北部(梅梁湾、竺山湾)是蓝藻水华的最初暴发地,是蓝藻水华暴发的重灾区,每年都有发生;2001年以来,南部沿岸区(浙江附近水域,即夹浦新塘一带的沿岸水体)也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且集聚面积逐年扩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逐渐成为太湖蓝藻的最早暴发地;2003年以来,蓝藻水华开始向湖心扩散,严重时几乎覆盖整个太湖的非水生植被区;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以来,以前很少有蓝藻水华发生的贡湖湾,也开始有大面积蓝藻水华覆盖,2007年发生的频率显著增加.

    • 青藏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中陆源正构烷烃氢同位素比值的气候意义

      2008, 20(6):695-704. DOI: 10.18307/2008.0606

      摘要 (7539) HTML (242) PDF 619.03 K (6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青藏高原南北断面气候环境条件差异明显的大枪勇错、空姆错、纳木错、克鲁克湖和小柴达木湖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陆源正构烷烃(C25-C31)的提取分析.通过将这些生物标志物δD值与源区生长季节大气降水δD值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陆源沉积正构烷烃记录了生长季节降水同位素信号.正构烷烃n-C25n-C27与大气降水间氢同位素分馏在-45‰至-70‰之间,而n-C29n-C31与大气降水间氢同位素分馏在-70‰至-95‰之间,沿青藏高原南北断面分馏恒定,分馏平均值分别是-57‰和-82‰.通过对比欧洲断面的-130‰分馏值,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南北断面陆源沉积正构烷烃与大气降水间表观同位素分馏小很多.

    • 东营凹陷古近系古湖盆演化与水化学场响应

      2008, 20(6):705-714. DOI: 10.18307/2008.0607

      摘要 (10272) HTML (221) PDF 1.40 M (6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营凹陷古近系水化学场分布与湖盆演化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以CaCl2水型为主的高矿化度地层水是东营凹陷古近系咸化湖盆的典型响应特征,矿化度从深到逐渐降低,体现出从咸化湖盆向微咸化湖盆及淡水湖盆演化的地球化学响应.剖面上可以划分为四种水文环境:强开放性水文流畅带(地表到1.1km)、弱开放性水文流畅带(1.1-2.0km)、水文阻滞过渡带(2.0-2.5km)和封闭性水文迟缓带(2.5km以下),水化学剖面的分带性与压力分布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东营凹陷古近系水化学场经历了早期的沉积与淋滤的交替和新生代的埋藏封闭作用期,其中在东营运动时期古近系水化学场表现最为活跃,是深层卤水咸化地表浅层淡水从而使浅层出现高矿化度地层水的关键作用期,断裂的沟通起了重要作用,显示出断陷湖盆的典型特征.

    • 藏南沉错钻孔沉积物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与粒度的关系

      2008, 20(6):715-722. DOI: 10.18307/2008.0608

      摘要 (8262) HTML (237) PDF 549.97 K (6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藏南沉错CC1孔216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15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试,研究金属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以及与粒度参数的变化关系.结果显示: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可分为三组,K、Na、Mg、Al、Ti、Ba、Cu、Zn、Fe、Pb、Cr、V等12种元素具有较为相似的变化趋势;Ca和Sr变化趋势相同;而Mn与其他任何一种元素都不相似.元素分布与粒度参数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a、Ti、Pb的变化与沉积物粒度没有明显的关系;K、Na、Al、Ba、Cu、Fe、Cr、V等8种元素与沉积物粘土含量(<4μm)呈正相关关系;Mg、Zn、Mn与粉砂含量(4-63μm)呈正相关关系;而Sr与砂含量(>63μm)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中大部分元素的粒度效应与其他湖泊、海洋等水体沉积物中元素的粒度效应具有一致的结果.与本岩芯已有的过去1400年来的环境重建资料对比可以发现,在不同的环境变化阶段,元素组合特征都与湖区环境状况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其中大部分元素的含量变化受物源条件即流域风化侵蚀程度的影响,而Ca含量不受沉积物粒度变化影响,且与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Sr/Ba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其变化受物源条件影响小,而主要与湖水理化性质、蒸发强度以及湖泊沉积过程有关.

    • 一个概念性水文模型的参数区域化研究:以东江流域为例

      2008, 20(6):723-732. DOI: 10.18307/2008.0609

      摘要 (7719) HTML (244) PDF 628.35 K (6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大尺度水文模型和无资料区水文研究是当前国际水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参数区域化方法来估计大尺度区域和无资料区的模型参数值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将HBV模型应用于东江流域及其子流域,采用代理流域法和全局平均法来估计该区域内无资料流域的模型参数.研究表明:HBV模型能较好得用于东江流域径流模拟;交叉检验中,较小的R2和ME值对应的参数,其转移效果不一定比较大的R2和ME值对应的参数转移效果差;全局平均法中,面积权重平均值和泰森多边形插值后平均并不能明显改进子流域算术平均值估计无资料流域的模型参数的模拟结果;两者都能有效用于东江流域无资料流域的参数估计,且效果相差不大.

    • 长江流域水汽收支的时空变化与环流特征

      2008, 20(6):733-740. DOI: 10.18307/2008.0610

      摘要 (8044) HTML (225) PDF 923.84 K (6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1961-2005年长江流域水汽收支的时空变化及环流特征,发现:1)长江流域春季、秋季、冬季和年均水汽收支下降,而夏季增加;长江上游除夏季外均变化显著,中下游则只有春季、夏季和秋季变化显著;2)长江中下游各季节及年水汽收支与降水的关系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中夏季关系最好,而长江上游只有春季和秋季通过显著性检验;3)夏季长江流域水汽输送下降,但水汽收支却增加,可能与东亚夏季风减弱有关,而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可能与东亚大陆上空低层大气位势高度显著增强有关.

    • 高效净化氮磷污水的湿地水生植物筛选与组合

      2008, 20(6):741-747. DOI: 10.18307/2008.0611

      摘要 (10303) HTML (289) PDF 435.84 K (73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人工配制污水为实验用水进行室内水培实验,研究10种人工湿地中常见水生植物对氨氮和总磷的同化吸收能力,筛选出净化效果好的植物,构建植物组合,以单一植物为对照,研究植物组合对于提高氨氮、总磷净化效果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对氨氮、总磷的去除能力差别较大.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菖蒲(Acorus calamus)、美人蕉(Cann indica)、达香蒲(Typha davidiana)对氨氮净化效果较好,初始浓度29.69mg/L、15d后,去除率96.6%、98.6%、87.7%、95.1%.美人蕉、凤眼莲(Eichhornia crssipes)、千屈菜、石菖蒲(Acorus tartarinowii)对TP净化效果较好,初始浓度4.44mg/L、15d后,去除率99.0%、54.6%、69.9%、36.7%.千屈菜与石菖蒲的组合能同时提高氨氮与总磷的净化效果;美人蕉与千屈菜的组合、菖蒲与美人蕉的组合、菖蒲与千屈菜的组合、美人蕉与石菖蒲的组合能提高总磷的净化效果.组合实验结果表明,适当的水生植物组合能提高氨氮与总磷的净化效果.

    • 福建省山仔水库沉积物磷对水体磷浓度贡献的估算

      2008, 20(6):748-754. DOI: 10.18307/2008.0612

      摘要 (9215) HTML (508) PDF 708.53 K (69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沉积物磷的化学形态特征、沉积物-水界面的环境条件和水库的水文参数等角度探讨了山仔水库沉积物磷对上覆水体的磷浓度贡献,并从沉积物间隙水与水体垂向溶解性磷的浓度梯度估算对水体磷浓度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山仔水库沉积物具有大的释放磷的潜力,沉积物间隙水和水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溶解性磷的浓度梯度,沉积物的溶解性磷释放通量在0.0420-0.167μg/(cm2·d))之间,沉积物磷对水体营养贡献大小在0.7%-6%之间,其中秋冬季节沉积物磷对水体的贡献大于春夏季节,当外源减少时,沉积物磷负荷在一定时间内将成为水库营养状态的重要贡献因子.

    • 4种填料对氨氮的吸附效果

      2008, 20(6):755-760. DOI: 10.18307/2008.0613

      摘要 (9711) HTML (544) PDF 576.16 K (7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氮是引发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湖泊外源和内源氮的去除对湖泊富营养化的控制非常关键,其中填料对氨氮的去除是湖泊外源控制的重要途径.研究了4种填料(天然沸石、陶粒、蛭石和土壤)对氨氮的吸附行为、填料去除氨氮的主要途径以及溶液中pH值和温度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沸石对氨氮的吸附效果明显,蛭石次之,土壤与陶粒效果较差.沸石去除氨氮的途径以离子交换作用为主,物理吸附作用很小;陶粒、土壤和蛭石3种填料的离子交换作用和物理吸附作用的效果相当.4种填料的吸附量在温度为15-35℃内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pH值为3-9范围内随pH值升高而增大,振荡6h均达到吸附平衡.

    • 缓冲带径流污染物净化效果研究及其与草皮生物量的相关性

      2008, 20(6):761-765. DOI: 10.18307/2008.0614

      摘要 (9209) HTML (536) PDF 583.75 K (67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和5种土著草皮构建草皮缓冲带,模拟上海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和降雨特征,进行缓冲带污染物净化效果和草皮生物量监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草皮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质的净化效果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百慕大实验带SS平均截留率最高,达到74%;白花三叶草TN、TP去除率最高,分别为28%和25%;黑麦草受高温的影响,污染物净化效果最差.5种草皮中,百慕大和白花三叶草生物量最大,栽种当年9月份,两者地上部分的生物量鲜重分别为6.14kg/m2和6.49kg/m2;百慕大生长速度最快,9月份生物量几乎达到5月份的6倍;草皮生物量的增加明显提高了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生物量与径流SS去除率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 云南抚仙湖流域废弃磷矿区水污染现状

      2008, 20(6):766-772. DOI: 10.18307/2008.0615

      摘要 (10843) HTML (572) PDF 673.88 K (8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抚仙湖流域未进行生态修复的磷矿废弃地面积142×104m2,对磷矿废弃地污染物流失量和区域内径流污染物含量进行调查观测,并提出磷矿废弃地水污染防治对策.富磷矿石剖面和堆土场在风化作用和降雨淋溶作用下,大量氟、磷等元素释放,造成磷矿区内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流污染.结合实测的磷矿废弃地面积和土柱淋溶实验得到的污染物淋溶量,估算得到磷矿废弃地每年F-和TP的淋溶流失量为60.65t/a和27.34t/a,随地表径流迁移进入抚仙湖的F-和TP分别为22.58t/a和7.27t/a.由此可见,磷矿开采是抚仙湖的一个持久污染源,对湖泊营养化演变进程起了推动作用.

    • 白洋淀浮游植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2008, 20(6):773-779. DOI: 10.18307/2008.0616

      摘要 (12224) HTML (536) PDF 505.45 K (69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掌握白洋淀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于2006年4月至10月间对其进行了5次采样调查,经显微镜检,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55种(属),浮游植物的密度范围在55.5×104-1704.8×104cells/L之间,群落组成以蓝藻、隐藻和绿藻为主.应用CANOCO4.5软件对获得的浮游植物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典范相关分析(CCA),作出物种与环境因子关系的二维排序图.结果表明,水体中的pH值及总磷浓度是影响这一区域物种分布格局重要因素,除此之外,生物需氧量和溶氧量也对浮游植物的分布有较大影响.CCA排序图较好的说明了浮游植物物种分布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一座热带高产渔业水库枯水期轮虫的群落组成与动态分析

      2008, 20(6):780-789. DOI: 10.18307/2008.0617

      摘要 (9179) HTML (545) PDF 818.85 K (7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甘村水库是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的一座典型高产渔业水库,为了解该水库枯水期的轮虫群落动态特征,于2006-2007年的三个枯水期时段对该水库每进行了周一次的高频率采样.分析水库中轮虫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及相关生态因子间关系.共采集到轮虫32种,主要丰度优势种为热带亚热带水体常见的臂尾轮属种类:尾突臂尾轮虫和裂痕龟纹轮虫.由于受鱼类捕食压力影响,甘村水库轮虫优势种具有个体小、有被甲的特征.三阶段枯水期之间轮虫丰度变化范围为170-2152ind./L,三个枯水期存在显著差异(P=0.01).枯水期I的轮虫丰度明显高于其它两个枯水期,枯水期Ⅱ的轮虫丰度最低,枯水期Ⅱ轮虫丰度低的原因是由于刚经历了夏季丰水期,水体中浮游植物丰度减少,轮虫的食物减少和鱼类捕食压力增加导致丰度降低.采样期间轮虫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10.6-677.5μg/L,三个枯水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364).轮虫的丰度变化主要与水体中鱼类捕食、叶绿素a浓度(食物)等因子有关,由于水体中生物量主要贡献者—大个体轮虫较少但稳定,甘村水库轮虫的生物量变化不明显.对三个枯水期轮虫种类的聚类分析表明轮虫的种类组成在丰水期前后的两个枯水期时段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从前8个优势种的丰度贡献率看,甘村水库枯水期轮虫群落组成具有较高稳定性.

    • 东太湖水生植物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008, 20(6):790-795. DOI: 10.18307/2008.0618

      摘要 (10946) HTML (515) PDF 446.57 K (6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2007年对东太湖网围养殖区及航道水生植物种群结构和水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采样区内共有水生植物10种,其中沉水植物6种﹑浮叶植物3种﹑漂浮植物1种;养殖区植物种类较单一,耐污染、再生能力强以及水质净化能力好的金鱼藻﹑狐尾藻和伊乐藻在养殖区呈优势种分布;航道和敞水区优势种类为苦草和马来眼子菜.从水生植物生物量变化来看,9月生物量最高,平均为2882.4±748.8g/m2;养殖区水生植物生物量高于航道和敞水区,两个网区平均可达1251.2±1012.7g/m2、993.9±968.6g/m2.水生植物与水环境相互关系来看,温度、透明度和pH等水体物理环境因子对水生植物季节生长和光合作用具有重要影响;水生植物具有吸收水体氮磷营养盐和抑制藻类生长的作用,从而改善了东太湖水质,同时植物季节性生长以及空间分布差异也影响水质时空差异.

    • 不同形态磷酸盐对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2008, 20(6):796-801. DOI: 10.18307/2008.0619

      摘要 (9182) HTML (517) PDF 764.41 K (7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形态磷酸盐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藻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3种不同形态的磷酸盐:磷酸氢二钾(K2HPO4),焦磷酸钠(Na4P2O7)和三聚磷酸 (Na5P3O10)作为BG-11培养基中的添加磷源.从两种藻的生长趋势可以看出,在K2HPO4培养基中小球藻在生长初期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微囊藻,当小球藻的生长到达静止期时,微囊藻的生长速度便超过了小球藻且其藻密度也高于小球藻;而在焦磷酸钠和三聚磷酸钠培养基中,小球藻的生长速度要显著高于微囊藻.同时微囊藻和小球藻在K2HPO4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则始终高于另两种磷酸盐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藻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曲线也显示,小球藻的磷利用能力要高于微囊藻.由此可见,小球藻对磷的吸收利用能力高于微囊藻,从而表明铜绿微囊藻成为水华优势种并不是取决于其对磷酸盐的吸收利用能力.

    • 西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

      2008, 20(6):802-805. DOI: 10.18307/2008.0601

      摘要 (9370) HTML (467) PDF 363.53 K (6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营养状态—综合指数法(TSI-CI)对西湖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首先选用Chl.a、SD、TP和TN四个指标用相关加权指数法进行营养状态评价,再选择物化和生物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计算综合指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西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与营养状态水平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1-3月健康状况相对较好,7-9月相对较差.该结果客观反映了西湖的实际情况,为西湖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长江故道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资源衰退原因分析

      2008, 20(6):806-813. DOI: 10.18307/2008.0602

      摘要 (11328) HTML (455) PDF 616.59 K (6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3-2004年对天鹅洲和老江河两个长江故道的调查表明,该类水体的底栖动物在类群组成上与阻隔湖泊类似,以螺类和水生昆虫为主,但是有较多的流水性和冷水性种类.纵向比较表明两个故道底栖动物生物量比20世纪90年代下降了48.3%-78.6%,软体动物尤为突出.底栖动物资源衰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过度渔业,二是江湖阻隔.与长江流域其他类型水体的比较表明在中等程度水文连通的水体中底栖动物种类最多,软体动物尤其是双壳类的现存量明显较高.为发挥长江故道群对泛滥平原生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作用,文末提出了关于合理放养和季节性通江的管理建议.

    • 基于PSR模型的福建山仔水库生态安全评价

      2008, 20(6):814-818. DOI: 10.18307/2008.0603

      摘要 (9133) HTML (461) PDF 313.75 K (6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PSR模型建立福建山仔水库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引入密切值法对水库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3年福州市山仔水库生态安全状况从优到劣的排序依次为:2002年、2001年、2000年、2003年.该研究改进了水库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传统生态安全评价的数学模型,使指标体系更合理、更切合水库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计算简便,能较客观、全面地反映出评价对象各样本状况.

    • 泥炭沼泽不同植物群落中地表糙度变化及其影响机制

      2008, 20(6):819-824. DOI: 10.18307/2008.0604

      摘要 (8606) HTML (241) PDF 623.36 K (5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表糙度是衡量地表径流形成的一个重要指标.以东北区典型泥炭沼泽—金川泥炭沼泽为例,考虑地表坡度影响,用链条法对不同群落中糙度系数指标进行计算,并以泥炭沼泽中物种多样性、踏头个数以及踏头形态差异变率系数为主,初步分析泥炭泥泽地表糙度的变化机制,结果表明:在芦苇-臌囊苔草群落、臌囊苔草群落和油桦-臌囊苔草-泥炭藓群落三个植物群落中,糙度系数指标的变化与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相一致;糙度系数变化与踏头个数呈负相关关系,与踏头形态差异变率系数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物种多样性越小,生态优势度越大,优势种植物越少,踏头个数越多,踏头形态变率系数越小,微地貌形态发育相对较一致,糙度系数越小;反之,则地表糙度系数越大.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湖泊科学》
  • 主办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 地址 :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创展路299号
  • 邮编 :211135
  • 电话 :025-86882041;86882040
  • Email:jlakes@niglas.ac.cn
  • 网址 :https://www.jlakes.org
  • ISSN : 1003-5427
  • CN : 32-1331/P
您是第    位访问者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创展路299号    邮政编码:211135
电话:025-86882041;86882040     传真:025-57714759     Email:jlakes@niglas.ac.cn
Copyright: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科学》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073号

     苏ICP备0902401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