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16(1):1-10. DOI: 10.18307/2004.0101
摘要:从构造、沉积学的观点出发,讨论了罗布泊的发展演化,明确提出罗布泊不是游移湖.罗布泊从中更新世以来,从淡水湖演化到盐湖直至1972年干涸,其沉积中心基本是固定的.在新构造运动、气候和水源补给等的共同影响下,尽管其水域大小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其沉积中心也有过一定距离的迁移,但从总体来说并没有变化,因此,它不是"游移"湖.
范成新 , 张路 , 秦伯强 , 胡维平 , 高光 , 王建军
2004, 16(1):11-21. DOI: 10.18307/2004.0102
摘要:采集柱状芯样,室内静态模拟不同温度下太湖沉积物铵态氮释放.结果表明,经面积加权,5℃、15℃和25℃下氮的交换速率分别为-16.0±17.6mg/(m2·d)、12.6±6.9mg/(m2·d)和34.1±20.8mg/(m2·d),不同湖区其释放速率差异极大.受外源污染影响较大的水域,氮释放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受死亡残体沉降和分解影响明显的草藻型湖区,氮的年释放通量较大.全太湖沉积物-水界面NH4+-N的年净通量为9960.3±4960.0t,其中成汇的通量值约为-911±637.9t/a,大部分泥区在一年中至少经过了一次的源-汇转换过程.
2004, 16(1):22-28. DOI: 10.18307/2004.0103
摘要:采集了云贵高原深水湖泊红枫湖现代沉积物未受扰动的柱状样品,通过分析不同形态沉积磷在沉积剖面上的分布特征,并结合沉积物样品柱的210Pb、137Cs年代学研究结果,揭示了红枫湖现代沉积过程中不同形态沉积磷的早期成岩改造的时间变化序列,以及沉积磷外源输入负荷的历史变化.采用Ruttenberg法分析沉积磷的地球化学赋存形态,研究表明,红枫湖沉积物中有机磷和铁结合态磷是沉积磷的主要赋存形态,分别占沉积全磷的60%和28%.沉积磷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特征显示,红枫湖现代沉积过程中,沉积磷在最终埋藏前可能发生非常剧烈的形态转化和再迁移,尤其是有机磷和铁结合态磷的成岩改造可能是湖泊系统磷循环质量平衡的重要方面.年代学数据同时表明,近年的人为活动导致湖泊系统(包括沉积物)磷负荷的显著增加.
2004, 16(1):29-35. DOI: 10.18307/2004.0104
摘要:采用实验室模拟试验,研究了三种供氧方式——曝气、投加过氧化氢和投加过氧化钙对水库底泥氮磷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溶解氧是控制底泥氮磷释放的重要因素,厌氧条件能加速底泥释放磷和氨氮;(2)曝气、投加过氧化氢和投加过氧化钙均能显著提高底部水体的溶氧水平,并能有效抑制底泥氮磷的释放.三种供氧方式对底泥释磷的控制效率依次为:投加CaO2 >曝气 >投加H2O2;对氨氮释放的控制效率则为:曝气 >投加CaO2 >投加H2O2.
万成炎 , 吴晓辉 , 胡传林 , 于涛 , 郭和清 , 朱德伦
2004, 16(1):44-49. DOI: 10.18307/2004.0106
摘要:于1998年5月-1999年5月对江苏省48座大中型水库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鉴定的底栖动物计75属种,优势种类为尾鳃蚓属(Branichiura)、水丝蚓属(Limnodrilus)、管水蚓属(Aulodrilus)、长足摇蚊属(Pelopia)、隐摇蚊(Cryptochironomus)等5属.底栖动物密度为288.4ind./m2,变动范围43.2-928.2ind./m2;生物量为8.753g/m2,变动范围0.235-61.884g/m2.北部、中部、南部水库各类底栖动物的季节变化呈现较大的差异.用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和Wright寡毛类密度法评价水库水质,除少数水库有轻度污染外,水质状况总体良好.用能量估算法估算水库底栖动物的平均渔产潜力为5.8kg/hm2.
马徐发 , 熊邦喜 , 王明学 , 王银东 , 王卫民 , 刘小玲 , 徐木生 , 张林林 , 胡秋生 , 王喜波
2004, 16(1):50-56. DOI: 10.18307/2004.0107
摘要:1999年对湖北道观河水库大型底栖动物进行6次采样,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17种,隶属4门16属.其中软体动物3种,环节动物5种,节肢动物8种,线形动物1种.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42ind/m2和0.99g/m2.优势种类为大红德永摇蚊和霍甫水丝蚓.密度季节变化顺序为春季 >冬季 >秋季 >夏季;生物量季节变化为春季 >冬季 >夏季 >秋季.密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为上游 >库湾 >中游 >下游.生物量与水深呈负相关关系;与水温、底泥TN、TP无显著相关关系.应用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等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水库受到中等污染.提出在深水水库中不宜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等多样性指数评价水质.
2004, 16(1):57-61. DOI: 10.18307/2004.0108
摘要:在分析太湖五里湖水环境现状和污染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清淤、污水截流、退渔还湖、动力换水、生态修复、护岸整治等一系列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措施,并分析各项工程实施对污染物去除量的估算,预测对五里湖水质改善的影响和效果,进行五里湖、梅梁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探索,为全太湖和其他湖泊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004, 16(1):62-68. DOI: 10.18307/2004.0109
摘要:什刹海是北京市一个小型浅水城市风景游览的富营养湖泊.生态恢复试验工程以物理除藻为前提,通过实施基底修复而后开展水体充氧等手段,达到恢复水生植被的根本目的.应用的修复技术有:(1)臭氧/超声波除藻;(2)基底修复;(3)水下曝气充氧及冬季冰下底部充氧;(4)上游区复合生物浮床;(5)水下光补偿技术;(6)高等水生植物栽植与优化配置;(7)水生植物调控与机械割草;(8)水质净化与保洁管理.工程实施近1年(2001年8月-2002年6月)后效果明显,总氮、总磷分别下降了4.74mg/L和0.45mg/L,去除率达到79%和91%,什刹海的水质也由Ⅴ类上升为Ⅳ类.
2004, 16(1):69-73. DOI: 10.18307/2004.0110
摘要:对采自武汉东湖Ⅰ站、Ⅱ站的沉积物采用一种新的方法计算孔隙度:拍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采用局部区域阈值化的方法对图像进行阈值化(thresholding)处理,运用自编程序求出孔隙度的垂直变化.结合含水量的垂直变化,分析孔隙度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并对影响它们垂直变化的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SEM图像局部区域阈值化法是研究沉积物孔隙度的有效方法;孔隙度与含水量表层较大,从表层到底层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孔隙度(K)与含水量(H)有比较好的正相关.运用拟合的相关方程式,可以由较易获得的东湖Ⅰ站和Ⅱ站的含水量反推较难获得的孔隙度.
2004, 16(1):74-77. DOI: 10.18307/2004.0111
摘要:2003年元月在盛行西北偏北风的情况下,对位于太湖北部的梅梁湾进行了面上湖流调查,发现梅梁湾湾口的湖流较为稳定,以向南流为主,且流速相对较大,最大达8cm/s,梅梁湾西岸有稳定的向北流,而从五里湖口至拖山附近的梅梁湾东线湖水由北向南流动,且在中部附近分为两支,一支向西,再流向北以补偿西岸的向北流,另一支扩散至整个梅梁湾南部,向南流经湾口进入太湖.在梅梁湾东北部,发现有弱辐合中心,该范围内Chl.a和TP、TN的含量明显高于周围水域.从所有点的垂直运动判断,梅梁湾水流以弱上升运动为主,大小为2cm/s以下.从水量平衡分析,以梅梁湾流入太湖为主要特征,水量补给主要来自于北部的五里湖和直湖港及武进港.
2004, 16(1):78-81. DOI: 10.18307/2004.0112
摘要:湖泊底泥中的酸溶硫化物易与二价金属生成难溶金属硫化物,从而制约沉积物中二价有毒金属的化学活性以及生物有效性,进而影响沉积物的环境质量.对沉积物中的酸溶硫化物(AVS)和同步提取金属(SEM)进行测定,依据SEM/AVS的比值可以判定重金属生物有效性.通过对太湖五里湖、梅梁湾表层沉积物夏季和秋季AVS与SEM的采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AVS的含量夏季高于秋季,SEM受季节影响很小,SEM/AVS大于1,且秋季高于夏季,初步判断该湖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具有潜在的生物毒性.
2004, 16(1):82-84. DOI: 10.18307/2004.0113
摘要:较系统地比较了典型草型湖泊(扁担塘)与典型藻型湖泊(后湖)底栖动物优势种类、主要类群及整个群落的周年生产量.结果表明,典型草型湖泊扁担塘底栖动物群落的周年生产量(湿重或带壳湿重)38.926g/(m2·a)比典型藻型湖泊后湖47.505g/(m2·a)为低.各类群具体情况为,后湖(藻型湖泊)的营养水平较高,更适合苏氏尾鳃蚓等耐污性种类的生长,因此寡毛类生产量较扁担塘的为高;藻型湖泊比草型湖泊更适合铜锈环棱螺等腐生螺类的生长,螺类的生产量也比草型湖泊略高;藻型湖泊摇蚊的生产量较高,原因在于藻型湖泊更适合具有较多耐污种类的摇蚊生长.但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产量的组成看,摇蚊、软体动物、寡毛类等三大类群所占份额相对较稳定,分别为14%-15%、77%-79%、7%-8%.
2004, 16(1):85-90. DOI: 10.18307/2004.0114
摘要:流域作为一个具有明确边界的地理单元,流域以水为纽带,将上、中、下游组成一个普遍具有因果联系的复合生态系统,是实现资源和环境管理的最佳单元.流域综合管理已经被认为是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最佳途径.然而,由于流域综合管理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内容非常广泛.近年的流域管理还主要停留在一个目标.本文在流域模拟管理研究及实践的相关经验基础上,系统地讨论了流域综合管理实施方法、关键技术以及主要技术问题.
2004, 16(1):91-96. DOI: 10.18307/2004.0115
摘要:本文阐述了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和选择人工湿地植物的一些原则,并分析了人工湿地在我国的应用前景.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去除污染物质,维持湿地环境,而且具有生态美学和经济价值;选择了人工湿地植物应考虑植物的适应性、耐污能力、净化能力、根系、经济和观赏价值以及物种间的合理搭配.最后指出,人工湿地技术在我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