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雅风 , 姜彤 , 王俊 , 张强 , 苏布达 , 秦年秀
2003, 15(Z1):1-15. DOI: 10.18307/2003.sup01
摘要:要长江流域近150a间发生的1870、1931、1935、1954与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损失严重;长江洪水是我国的心腹之患.1990年以来,长江大洪水高频发生,达6次.长江洪水的发生,除湖泊蓄洪功能减弱等因素外,与全球变暖有关.20世纪90年代为近千年中全球最暖的年代,水循环加快,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量为近120a最多的十年,高出1961-1990平均值112mm;而降雨集中和大暴雨降水事件的增加是洪水增加的主要原因.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在CO2倍增时,长江流域温度升高2.2℃,夏季降水增加10%-20%,气溶胶的增加可能使此值降低一些.考虑气候变暖可能促进潜在蒸发增加9%-15%的假定情景,计算在降水增加10%,蒸发增加9%条件下,最大洪峰流量在大通站将会达到8.4×104 m3/s左右,己超过1998年洪峰流量;汉口站7.9×104 m3/s,超过有记录以来所有的洪峰流量;而在宜昌站高达6.94×104 m3/s,超过自有实测记录以来的除1896年和1981年以外所有的洪峰流量.假定情景的最高值出现在降水增加20%,蒸发增加15%时,大通站流量将达到9.45×104 m3/s,超过该站近百年最大值,1954年的9.26×104 m3/s;宜昌站将出现7.82×104 m3/s流量,超过1882年以来所有实测记录值,但比1870年据洪痕推算的10.5×104 m3/s仍有逊色.未来气候若继续变暖,降水量增加将给长江洪水防御带来巨大的压力.但上述估算是粗糙的,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需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
2003, 15(Z1):16-22. DOI: 10.18307/2003.sup02
摘要:观测资料的分析极为清楚地表明,江淮流域的夏季降水有着极为明显的低频变化,周期为30-60d和近20d的振荡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尤其是在多雨的年份.对应江淮夏季多雨(涝)年和少雨(旱)年,大气环流的分析表明其大气季节内振荡(IS0)的形势有着显著的差异.例如在多雨(少雨)年,在长江以南的850hPa上为一个低频(IS0)反气旋(气旋)性环流控制,而中国北部和日本一带为气旋(反气旋)性环流,从而在江淮流域形成较强的低频辐合(辐散)气流;在200hPa的青藏高原上却为一个低频气旋(反气旋)性环流所控制.分析还表明,对应多雨年,在江淮流域有明显的由中高讳度向南传播和由低玮度向北传播的大气低频振荡的汇合情况;而对应于少雨年,由中高纬度向南传播的低频系统较不明显,在江淮流域低频系统的汇合也较为不清楚.
曹鸿兴 , 何会中 , 刘海涛 , 夏军 , 蔡秀华 , 施會泛
2003, 15(Z1):23-29. DOI: 10.18307/2003.sup03
摘要:本文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东亚季风指数的观测序列;同时还揭示了不同时期的东亚季风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自1873年以来,东亚季风逐渐减少,同时年代际的变化也十分明显.在1891-1900年间和1971-1980年间,夏季季风指数的十年平均达到极大,另外还出现两个极小值,它们分别出现在1921-1930年和1991-2000年.为了对东亚季风变化进行模拟,我们首先简要地介绍了动力系统的自忆性原理,然后叙述了一个新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基于数据的机制自记忆模型(DAMSM).DAMSM被应用于东亚季风指数研究并且证明了它对东亚季风的拟合及预报能力.
2003, 15(Z1):30-37. DOI: 10.18307/2003.sup04
摘要:使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对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增加引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全球模式部分使用的是IPCC数据分发中心提供的5个模式模拟结果,包括IS92a中未来温室气体增加(GG)以及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共同增加(GS)和A2、B2共4种排放情景.分析表明在温室气体增加的情况下,这里未来的地面气温变化与全球和全国一样,都呈增加趋势.以GG和GS为例,GG情景下,这一地区的变暖幅度在21世纪末期达到4.2℃, GS情景下达到3.1℃.但总体来说这里的变暖幅度较全球和中国其它大部分地区小.各个季节中,冬春季的增温幅度大于夏秋季.对降水的分析表明,GG情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降水增加较少的地区之一,而在GS情景下,降水将出现微弱的减少.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在气温变化方面得到的结果和全球模式类似.但降水与全球模式的结果有所差别,主要表现在降水增加的季节分布不同上,模拟结果中降水增加最多的是冬季和夏季(增加值分别为44%和23%),而春秋季的降水将减少.
苏布达 , 姜彤 , 施雅风 , Stefan BECKER , Marco GEMMER
2003, 15(Z1):38-48. DOI: 10.18307/2003.sup05
摘要:依据国家气象局提供的实测月降水和日降水资料,运用Mann-Kendall(M-K)非参数检验法验证了降水趋势,并通过空间插补法,由点扩展到面,分析了1990s长江流域降水变化特征,发现1990s长江流域降水变化以降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集中度的增加为主要特点:时间上,年降水的增加趋势以冬季1月和夏季6月降水的集中增加为主;一日降水量大于等于50mm的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在1990s也有了较明显的增加.空间上,年降水、夏季降水、冬季降水的增加都以中下游区的增加为主,尤其以鄱阳湖水系、洞庭湖水系的降水增加为主.1990s长江流域春季和秋季降水的减少以5月和9月两个汛期月份的降水减少为主,除金沙江水系和洞庭湖水系等少数地区外,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上述1990s出现的降水趋势明显与近年来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江流域各地区不同的温度及水循环变异有关.
2003, 15(Z1):49-55. DOI: 10.18307/2003.sup06
摘要:根据我国长江流域气象观测站近42年的资料,分析了整个流域年和季节平均面雨量、暴雨日数和暴雨量的变化特征,以及降水对流域径流和洪水的影响.长江流域年和夏季平均面雨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变化特征,也表现出比较显著的趋势变化特点.大部分测站年平均面雨量呈增加趋势,夏季和冬季平均面雨量的增加趋势尤其明显;秋季平均面雨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同时,年和夏季暴雨日数和暴雨量也在较大范围内呈显著增加趋势.长江流域的降水对干流平均流量具有重要影响.1973年、1983年和1998年的洪水主要是由明显高于平均的流域面雨量引起的;长江下游平均流量变化趋势也同流域年平均面雨量、夏季平均面雨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特别是70年代末以来,下游平均流量和流域面雨量的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并同时在1998年达到最高值.长江流域大的丰水年一般对应El Nino年或El Nino次年,表明E1 Nino对长江较大洪水可能具有一定影响.
Isabella BORDI , Klaus FRAEDRICH , 江剑民 , Alfonso SUTERA
2003, 15(Z1):56-67. DOI: 10.18307/2003.sup07
摘要:降水观测记录是近50a来中国九大流域干旱和湿润期时空变化分析的基础.以两年为时间尺度引入标准降水指数(SPI)来分析评价气候变化情景,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淮河(或珠江)流域等三个主要的区域表现为低频率变化指数:另外分析显示北方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干旱更频繁的出现,在SPI时间序列中呈现负趋势变化.这也许与表征SPI信号的长周期有关(24a和48a周期).与这些长周期一起,也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因素有助于频谱变化,范围从3a到9a不等.在指数时间序列中这些周期成分的存在为长期预测干旱和湿润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2003, 15(Z1):68-76. DOI: 10.18307/2003.sup08
摘要:本文根据青藏高原主体72个气象站日测资料建立的积雪序列分析了高原积雪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高原冬春积雪异常与长江流域汛期特别是6、7月降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青藏高原冬春多雪年,随后夏季多出现Ⅱ、Ⅲ类雨型,长江中游和下游鄱阳湖地区多偏涝;青藏高原冬春少雪年,随后夏季多出现Ⅰ、Ⅱ类雨型,长江下游鄱阳湖地区多偏旱,长江中游多正常偏旱.多(少)雪年东亚洲大陆上空的气温明显偏低(高),而大陆南部海洋上空的气温明显偏高(低),降低(增加)了陆海温差,延迟(促进)了东亚夏季风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减弱(加强)东亚季风的强度.多(少)雪随后夏季,由于南亚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都明显减弱(增强),对流层中低层从孟加拉湾吹向中南半岛的西南风减弱(增强),我国大陆东部的南风也明显减弱(增强),西太副高偏南(北);青藏高原东南侧到中南半岛北部的上升运动较弱(强),长江中下游及其以东洋面上升运动较强(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少)雨.
2003, 15(Z1):77-82. DOI: 10.18307/2003.sup09
摘要:经SVD分析,截取足够多的预报场和因子场时间系数,使其相互关系代表两场的大尺度联系,预报场时间系数与其奇异向量线性组合估计场能反映原场主要特征.借助最优化技术,选择合理的系数,建立预测公式,由因子场时间系数预测预报场时间系数,同时订正预报场时间系数心a1 a2 aN本身的误差和反演过程中分析误差造成的场格点趋势预测的误差.最后将预测的预报场时间系数和对应奇异向量反演为整个场的预报.预报过程重点考虑可预报的大尺度变化,滤去不可预报的小扰动,依据两场主要耦合关系,预测预报场未来的主要变化.
2003, 15(Z1):83-89. DOI: 10.18307/2003.sup10
摘要:本文通过长沙近百年和湖南区域近百站40a来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在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湖南气候变化事实,揭示了湖南洪水灾害加剧的情况,并提出了应加以重视的问题.
2003, 15(Z1):90-96. DOI: 10.18307/2003.sup11
摘要:应用1951-2001年长江流域年、季降水量资料、1885-2001年梅雨量资料以及一百多年以来长江重要控制站宜昌、汉口、大通年径流量资料,对长江流域降水径流的年代际变化、气候转折以及降水径流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反映出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将有更加集中的趋势,即降水时间更集中、强度趋向于更大,对防洪不利.据趋势预测,宜昌、汉口径流量有减少的趋势,大通径流量有增加的趋势.
2003, 15(Z1):97-104. DOI: 10.18307/2003.sup12
摘要:在最近的30a里,中国长江流域夏季洪水频繁,直接影响该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在致力于解决洪水灾害和努力减轻其影响的同时,我们常面临如下三个问题:洪水频繁发生的原因,将来几十年的洪水频率将如何变化,还会这样频繁吗?本文将从局部气候的自然变化规律中来试图回答这三个问题.文中报告主要结果指出: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具有一个明显的自然尺度的变化,且该变化最近由一个偏干的气候态(从1910年到(30年代末期)转化为一个偏湿的气候态(自6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这种变化,长江流域夏季降水表现出增加趋势(平均增加率为30mm/10a),夏季地表水蒸发呈现出减少趋势(平均减少率为10mm/10a),以及这两种作用共同造成的地表水增加和洪水频繁.由于目前偏湿的气候态将持续,预计在今后10-20a里这些变化以及相联系的频繁洪水的趋势将在长江流域持续.
2003, 15(Z1):105-114. DOI: 10.18307/2003.sup13
摘要:近几年来,国家气候中心己经建立了中国主要四大流域气候对水资源影响评估的模式框架.本文拟进一步证明其中之一的两参数分布式月水量平衡水文模式对长江之上汉江和赣江两子流域径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该水文模式对目前气候条件下径流模拟效果较好,运行稳定,可用于实时业务运行.在此基础上,利用ECHAM4和HadCM2两GCM(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未来气候情景模拟结果及目前实测气候情况,对汉江和赣江两子流域的径流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进行评估.经检验,两GCM对未来气候,特别是降水情景模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造成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这充分反映了全球模式模拟结果不确定性在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的重要性.
2003, 15(Z1):115-122. DOI: 10.18307/2003.sup14
摘要: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造成气候变化,对全球资源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水量平衡基础上,建立考虑气象要素和地形变化的月水文模型,利用实测径流资料对模型在时空尺度上进行验证.利用全球气候模型(GCMs)预测的未来气候变化情形,对处于湿润区的沅江流域径流过程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径流过程对降雨和气温变化十分敏感.根据英国Hadcm2模型对本世纪中叶气候变化预测结果,沅江流域未来年降雨量减少0.43%气温升高1.55℃,丰水期降雨增加,而枯水期将有较大幅度减少.年径流量相应减少6.8%,丰水期径流量增大11%,枯水期径流减少47%,不利于防洪和水资源开发利用.
Stefan BECKER , Marco GEMMER , 姜彤
2003, 15(Z1):123-130. DOI: 10.18307/2003.sup15
摘要:本文对中国长江流域降水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对月降水量而言,20世纪后50年不同区域出现1不胃的降水趋势变化特征.趋势插补法研究表明中国降水时空分布趋势十分明显.对长江流域长期降水资料分析研究指出夏季月份降水时间更集中,而对年降水而言在一些站则表现出明显的周期变化.
2003, 15(Z1):131-137. DOI: 10.18307/2003.sup16
摘要:本文简要叙述了一阶矩突变扫描式t检验和二阶矩突变扫描式F检验算法,并应用于长江宜昌水文站1882-2002年间历年月平均径流量的实测序列,划分出24个年际至十年际时间尺度的相对5级旱、涝时段及其变率特征,与有关长江上游洪水、干旱灾害的历史记载相吻合.
2003, 15(Z1):138-146. DOI: 10.18307/2003.sup17
摘要:利用M-K相关分析方法和大通站1950-2000年逐月径流资料,研究了长江下游干流径流的趋势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50s以来长江下游径流量呈增加趋势,1990s平均径流量(30415.3 m3/s)比所有其他年代平均径流都大,为近50a以来的最大值;就季节和月份而言,秋季径流明显减少;夏、冬两季径流量,增加的趋势明显,尤以冬季枯水季节径流增加最为突出.洪水、枯水季节径流增加明显,但以枯水季节径流增加占优势.冬季枯水径流的增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长江口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1990s径流量的增加与全球变暖、水循环加快、长江流域降水量增加密切相关.
H. A. Prasantha HAPUARACHCHI , 李致家 , Fliigel Albert WOLFGANG
2003, 15(Z1):147-154. DOI: 10.18307/2003.sup18
摘要:本文运用SWAT模型和新安江模型对斯里兰卡卡鲁河流域上游地区日径流进行了预测.卡鲁河是斯里兰卡的第二大河,由于流域的降雨量很大,上游地区河流沿峡谷流下,中下游平原地区河床平坦.卡鲁河流域的洪水变的很正常.应用SWAT模型来对卡鲁河的日径流量进行预测,并同应用新安江模型所得到的结果做对比.研究表明,新安江模型要比SWAT (分布式水文模型)模型在卡鲁河日径流量预测上稍微好一些.实际上,或许数据质量不高或不恰当是部分原因,因为SWAT的输出成果严格取决于其输入的数据质量.此外,在斯里兰卡,许多人的日常用水是靠井水.当把流域看作一个整体,通常都是一个很大的范围,那样的话就不可能详尽的记录所有各个小规模的水利用,例如:小灌溉、小规模的家畜管理和工业水利用.这些水利用累积起来或许就很可观.这些数据的缺失对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水平衡的应用有着独特的影响.但是概念水文模型(如新安江模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校正中调节它的参数,因为这些参数并没有实质的物理含义.因此,在流域特征和模型输入数据有限或不完整的情况下,概念水文模型比分布式水文模型更具优势.
2003, 15(Z1):155-165. DOI: 10.18307/2003.sup19
摘要:近期在很多地方洪水越来越频繁且破坏性更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大洪水造成社会经济财产巨大损失,30次大洪水每次总损失额均超过10×108美元.1990-1998年的9a时间的大洪水爆发的次数比1950-1985年期间Ma大洪水次数还要多.近年来中国大陆也遭受了若干重大洪水灾害(包括1996和1998年两次大的财产损失).与气候变率和变化相关的洪水灾害和易爆发程度的显著增加,这是当前最紧迫的问题.随着气温升高大气中持水量也增加,因此大规模强度的降水的可能性也增大.己观测到高而集中的大降水事件而且这种趋势在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可能增加,大降水事件的增加是洪灾增加的必然条件.当然也有一些其它的非气象因素加剧洪灾的发生,比如土地利用变化(森林砍伐、城市化)导致土壤持水能力下降,径流系数增加;此外,人类占据了洪泛区,可能导致洪水损失增大.另外物质财富在洪泛区的积聚也导致了洪灾损失增加.毫无疑问,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的共同作用,未来洪水风险在很多地方可能增加.洪水易爆发程度被认为是暴露系数和调节能力的函数,而且在许多地方所有这些变量都可能增加.而随着暴露系数比人类调节能力增加快,因此洪水易爆发程度增大.然而,要完全从径流变化中区分气候因素导致的强烈自然变率还是直接的人为环境变化是很困难的.由于使用不同的假定情景和不同的气候模型,得到的未来环境的预测结果差异也很大.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中广泛讨论了气候变化与洪水之间的关系.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警告说,在东亚季风区非常湿润的季风季节出现的可能性非常大,进而会导致相应地区洪水风险增加.本文总结了迄今为此可收集到的有关长江洪水的资料.利用一些案例来分析研究未来假定情景下气候对水文的影响,并对东亚地区的模拟结果进行了讨论.
2003, 15(Z1):166-172. DOI: 10.18307/2003.sup20
摘要:本文计算了洪湖东分洪区洪灾损失.洪水风险带以模拟的洪水淹没深度表示.这是洪水风险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本项研究基于GIS为基础的水动力模型计算洪水淹没深度;并以GIS/RS为基础建立了单位洪水风险评价模型,计算不同洪水风险带的直接损失.研究表明,综合洪水风险评价模型在长江流域应用是可行的.
2003, 15(Z1):173-183. DOI: 10.18307/2003.sup21
摘要:本文回顾了欧洲洪水影响评价技术.突出的问题是怎样处理洪灾及如何使洪灾损失降到最低.很明显在长江流域开展洪水风险和潜在的损失评价非常有意义.而现有的欧洲洪水影响评价技术难以在长江流域直接运用.我们对其进行了若干修正,并引入了基于GIS/RS的综合水文水动力和最小损失评价模型,该模型己经较好地运用于长江流域洪水影响评价的研究项目.
2003, 15(Z1):184-189. DOI: 10.18307/2003.sup22
摘要:水是大自然最富才华的艺术家,是它塑造了雄奇的长江三峡;水又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源泉,是它孕育了灿烂的长江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上古历史是一部人类同洪水共存的历史,许多古史传说都与水有关.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是长江洪水频频发生的历史时期.大禹是中华民族广为传颂的治水英雄,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夏王朝的奠基人.大禹治水的故事发生在大约四千年前,他的足迹遍及华夏大地.中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尚书·禹贡》载述,大禹从上游开始经三峡地区一直疏导到长江的中、下游河段,书中曾多处提及禹从事疏浚长江河道制服洪水的水利活动.又据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的记载,大禹治水还到了位于江汉平原的古云梦泽.《水经注·江水》则明确指出,三峡河道是大禹开凿和疏通的.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在太湖流域,大禹治水的传说广泛流传,对大禹的崇拜与信仰也极为盛行.考古发现,在长江三角洲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缺失地层中,淤泥厚度达1-1.5 m.一些专家认为,那是4000a以前发生于良渚文化末期的那次特大洪水留下的痕迹.
2003, 15(Z1):190-204. DOI: 10.18307/2003.sup23
摘要:世界上,洪水可能是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世界上没有哪个地区不受到洪水的威助、由于洪灾风险是灾害事件、洪泛区财产遭遇风险的程度,以及它们的脆弱性的函数,所以灾害损失的增长与上述各个方面的变化都有关.防洪措施可以减少灾害事件的频率,恰当的预防措施也能显著降低财产风险.然而除了公共措施和私人措施外,在减少私人、企业、甚至整个社会的风险方面,保险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对洪水保险的需求日益增长,促使保险公司必须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至关重要的是,保险公司应当清楚在极端情况下他们自己可能承担的最大损失.
2003, 15(Z1):205-209. DOI: 10.18307/2003.sup24
摘要:本文对汛期长江流域特大暴雨及洪涝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与越赤道气流异常及受"非亚支宏观气流系统"的影响有关.同时指出,长江流域的特大暴雨及洪涝灾害不但可以预测,并且能够采取措施予以减弱.
2003, 15(Z1):210-215. DOI: 10.18307/2003.sup25
摘要:长江流域有丰富和长期的水旱灾害史料,最早的水灾和旱灾记载有2000余年的历史,经过系统整理和分析的历史水旱灾害资料有1000余年的旱涝型年表和500余年的旱涝分布图集.在以上资料基础上,对长江流域历史水旱灾害的地域分布特性和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500余年历史水旱灾害的地域分布显示,流域水旱灾害总体特征是水灾重于旱灾,各级水旱灾害频率的地域分布极不均匀,存在着显著的灾害多发和少发地带,它们与自然地理环境、水系特征、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有关;1000余年旱涝型年表分析表明,长江流域洪涝和干旱频次在时间上的非均匀分布并非完全随机,表现出多种时间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其中主要表现为约100a上下的大干湿气候期变化及40a左右的小旱涝期振动.
2003, 15(Z1):221-229. DOI: 10.18307/2003.sup27
摘要: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埋藏古树、泥炭、以及海相贝壳测年资料以及地方志、历史文献当中关于研究区洪灾事件记录的搜集、整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这一地貌特点,使得海面变化对于研究区洪灾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海面的上升是导致冰后期长江河谷泥沙加积的主要原因,随着海面的上升和河床的抬高,长江中下游的水位也随之上升,从而导致长江洪水期排泄不畅,加重了洪灾的影响,加上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使海面变化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洪灾发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同时,海面上升对长江水流的顶托作用也是加剧洪灾危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对于未来研究区洪水发生的预测,加强海岸带地区自然灾害的预防工作,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易朝路 , 刘惠芳 , N.Rose , 倪乐意 , 刘克新
2003, 15(Z1):235-242. DOI: 10.18307/2003.sup29
摘要:在长江中游湖北省东部网湖湖心的采取柱状沉积物,用210Pb+137Cs方法测定表层的沉积速率.制作连续切片,选取深度7烈-88lmm的层型沉积较完整的一段样品,用显微镜量测浅色层和暗色层的厚度,采用电子探针确定层的地球化学成份,并由此计算了纹层的主要矿物组成.认为纹层主要是由于在洪水季节长江带来的浅色泥沙与在枯水季节富水河带来的含暗色矿物泥沙交替沉积形成的.泥沙主要来源于夏季长江倒灌入湖的洪水,部分来自长江支流富水河;冬季枯水季节,泥沙基本来源于长江支流富水河.
2003, 15(Z1):243-248. DOI: 10.18307/2003.sup30
摘要:鉴于洪湖湿地为渍涝灾害的多发区,并在江汉平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本文以该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分析,以便正确认识洪湖湿地的抗渍蓄洪能力.建立洪湖湿地的TIN模型以分析该区的抗渍蓄洪能力,并分别计算出洪湖湖泊的调蓄能力和整个洪湖湿地水位同蓄水面积及蓄水容量之间的关系.通过TIN模型与2001年的LandSat-ETM+遥感图像的叠加分析,统计出不同湿地类型的平均高程.依此计算出23. Ini高程线为水稻田的耕作线,由此推算出水稻基本不受影响条件下洪湖湿地的调蓄容量为1.087×109 m3.并提出在该区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减灾决策体系的建议,以便进行有效的防灾减灾.
Heike HARTMANN , Stefan BECKER
2003, 15(Z1):249-254. DOI: 10.18307/2003.sup31
摘要:全世界都在评论三峡工程的修建,这些评论经常是不太客观的.本文从正负两方面对三峡工程进行了讨论,重点在防洪工程和区域经济方面.作者认为修建三峡工程作为发电的功能远大于防洪的功能.尽管上游来的洪峰经过三峡水库调蓄后能够被削弱.但中游的洪水风险仍然很大.一般而言,中游地区的洪水是大降水事件的产物.三峡工程不可能完全控制中游的洪水.三峡水库发电对中国中部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也将能确保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上海市电能的供给.
2003, 15(Z1):255-260. DOI: 10.18307/2003.sup32
摘要:太湖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主要体现为"水质型缺水"问题,如何对"水质型缺水"进行定量描述,在太湖流域是一个难题.本文提出了"分质水资源量"的概念,以流域水资源四级分区为单元,以分区水质监测资料结合水资源量进行分析,分别统计分区分质水资源量.分析表明:太湖流域142×108 m3的地表水资源量中,Ⅲ类以上的适合于饮用水源和一般工业用水的优质水为35.8×108 m3,占25.2%;适合于电力冷却用水、农业灌溉的Ⅳ-Ⅴ类水为46.4×108 m3,占32.6%;不可利用的劣Ⅴ类水有59.9×108 m3,占42.2%.流域内优于Ⅴ类(含Ⅴ类)的地表水资源量为82.2×108 m3,占地表水总资源量的57.8%.而浅层地下水己基本被污染.需要指出,Ⅰ-Ⅲ类优质水虽仍有35.8×108 m3,但目前流域内对Ⅰ-Ⅲ类水的需求量己达60.6×108 m3,如将此两数对比,则优质水缺额为24.8×108 m3,但实际上,优质水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流域中下游,而可供优质水水源则主要集中在流域上游地区山区水库和中游太湖湖心区、东部湖区和太浦河,供需两者的空间分布有较大出入,因此优质水资源缺额将更大,由此可见太湖流域水质型缺水形势十分严峻.
2003, 15(Z1):261-265. DOI: 10.18307/2003.sup33
摘要:分析了山溪性城市河流水环境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和水经济五位一体的综合整治模式,并阐明了其综合整治的具体内容.最后以丽水市内河水环境建设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山溪性城市河流的防洪排涝、供水、生态用水及水质安全的保障系统、水环境保护方案、水景观和水文化建设体系及水经济开发方案,为山溪性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提供了借鉴.
2003, 15(Z1):266-272. DOI: 10.18307/2003.sup34
摘要:废水排污权交易地区交叉补贴的设想是通过建立上下游地区之间的排污权交易模型,将下游地区的排污权交易所得向上游地区转移,解决上游地区对下游地区的二次污染问题,从而减少流域污染.本文在污染权交易基本思路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在并不考虑交易成本的假设下,建立了流域污染总量分配模型和存在收入差别的地区间污染源排污权分配模型,以此来确定污染的总量分配及价格,计算污染权的地区分配及其收益.太湖流域由于经济最为发达,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是目前我国最适宜率先实施污染权交易试点的地区,因此假定以江苏省无锡和常州两个相邻城市进行污染权交易作为试点,运用上述模式,以分别计算基准价格、排污权交易量和交易效用,研究结果显示出交易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应.
吴国平 , 李敬民 , 陈彦军 , 蒋民锋 , 严建定 , 高羽 , 王健 , 陈蕾 , 杨宏伟
2003, 15(Z1):273-276. DOI: 10.18307/2003.sup35
摘要:积极开展国土资源开发整理,对于缓解紧张的人地矛盾,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江阴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目的,是研究解决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并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土地利用条件和水资源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符合区域水利规划和保护生态环境规划的基础上,确定水资源利用改造工程的规模,以编制科学、合理、实际可操作的国土资源开发整理项目规划.
2003, 15(Z1):277-288. DOI: 10.18307/2003.sup36
摘要:本文以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改进彭曼-蒙特斯公式为基础,通过日气温计算年蒸发总量并验证,用典型年预测全流域年平均气温增加时,参照蒸散发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长江流域的年蒸发量将随年平均气温的上升而增加;上游增幅大于中下游,各月增幅相近;气温增幅的年内分布不容忽视,考虑到年内气温不等量增长后的计算结果相对更为合理。研究结果表明:当流域年平均气温升高1℃时,流域上、中下游参照蒸散发分别将增加5%和4%.研究中未考虑气温日较差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