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12(1):1-5. DOI: 10.18307/2000.0101
摘要:1999年春末夏初,太湖流域发生了建国以来继1954年和1991年洪水后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中国科学院在定购和解译加拿大雷达卫星图像,派遣遥感飞机现场航拍的基础上,组织精干力量,投入洪水灾情调查,并得到太湖流域水利主管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人民解放军的大力支持和协助,获得了关于1999年太湖流域洪涝灾情的大量资料及洪灾成因的初步认识,并对太湖流域进一步整治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2000, 12(1):6-11. DOI: 10.18307/2000.0102
摘要:1999年太湖流域梅雨期自6月7日入梅,历时43d,流域面平均梅雨总量670mm,是常年的3倍,致使流域发生了本世纪以来的特大洪水流域面平均连续最大7d,15d,30d,45d,60d,90d雨量均超过历史暴雨实测最大值,接近或超过了百年-遇,流域降雨空间分布南部大于北部,浙西区、湖区、杭嘉湖区和浦东、浦西区明显大于湖西区和武澄锡区,太湖最高水位达到5.08m,超过 1991年的最高历史水位 0.29m 1999年太湖洪水丰富了人们对大湖流域降雨特性的认识,并促使作者就流域骨干工程合理调度、流域防洪的蓄泄关系、流域防洪与区域排涝的关系以及正在进行的下-轮防洪规划的重点等-系列问题进行进-步思考.
2000, 12(1):12-18. DOI: 10.18307/2000.0103
摘要:太湖流域是周高中低的碟形洼地,又受到海潮顶托导致排水困难,近年来本区经济高速发展,土地结构发生变化,对洪涝灾害产生显著影响,本文通过对太湖流域1954年、1991年和1999年三次大洪水中的雨情、淹没范围、太湖洪水位及调蓄能力等要素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提出今后综合治理洪涝的意见.
2000, 12(1):19-24. DOI: 10.18307/2000.0104
摘要:根据太湖流域洪水运动特点和流域防汛工作任务,通过对近几年太湖流域洪水调度方案的制定和洪水调度实践,表明洪水调度方案应紧密结合流域下垫面条件的改变而逐步完善,科学调度洪水效益明显,回顾大湖洪水调度方案的制定与实践,有助于其它湖泊洪水的管理,通过进-步修订洪水调度方案,可使太湖的防洪除涝效益更大.
D.Eisma , 孙顺才 , X.Song , E.Thomasse
2000, 12(1):25-37. DOI: 10.18307/2000.0105
摘要:洱海是位于云南省境内较大的但相对较浅的断陷湖泊(水深小于20m)根据1990-1993年对该湖现代沉积的研究,结果表明,湖泊沉积物主要来自西部相对高2000m以上的山地,东部为低矮石灰岩山地,物源较少,南北两条入湖河流亦是重要的物源供应区.湖区沉积物主要是由粉砂质粘土组成,来自山地的粗碎屑物质则大量的堆积于此地,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滨湖地带,沉积速率在过去 13000年中平均为0.2cm a-1,相当于全湖平均每年堆积约600 t a-1,这个量也相当于 1992年 2月湖中悬浮物总量.这也表明丰富的陆源供给(雨季降雨,植被破坏和地震等),并说明了持续浅水湖泊的存在.湖泊沉积作用也受到内部因素影响而复杂化,如湖流作用使沉积物重新分布并扩展至整个湖底在现代沉积物中,水下滑坡和滑塌尚少见.对沉积物化学分析表明,其反映了周边岩石和土壤组成,包括生物成因的成份(主要是植硅石).沉积物微量元素相对较丰,可能系土壤渗漏、污染或细粒沉积物携带所致.
2000, 12(1):38-46. DOI: 10.18307/2000.0106
摘要:本文以一种执行经济功能为主的税收机构──河泊所为切入点,探讨了明初江汉平原中小湖泊的分布及明中后期该类湖泊的淤塞演变过程,揭示出江汉湖群演变的时间特点和空间规律.时间特点:成化(1465年)以前,淤积缓慢;成化至弘治间(1465-1505年),淤积加快,但淤塞仍轻;正德末(1517-1521年)以后,众湖群迅速淤浅、淤废,直至明末空间规律;汉水泥沙自上游向下游依次淤积;江水泥沙先自上游向下游淤积,而后又向上游回溯淤积.
2000, 12(1):47-52. DOI: 10.18307/2000.0107
摘要:在种群累积培养状态下研究了培养液更换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休眠卵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液不予更换的情况下,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的产量和形成效率分别为 724.3333±40.5257ind(6d.20mL)-1和 6.0361±0.3377ind(5×106 cells)-1(al-gae diet)与之相比,当培养液每 2天更换-次时,其休眠卵的产量和形成效率分别下降至637.3333±16.8028ind.(6d·20mL)-1和5.3111±0.1400ind(5×106cells)-1(algae diet).随着培养液更换频率增大至每天-次时,其休眠卵的产量和形成效率下降的幅度进-步增大培养液更换对轮虫种群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和混交雌体受精率无显著的影响,最后探讨了培养液更换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影响的机理.
2000, 12(1):53-58. DOI: 10.18307/2000.0108
摘要:1995年5月东湖与严西湖各采样点间隙水、上覆水和表层水中碱性磷酸酶的动力学参数(Vmax和Km值)明显不同(P<0.05).与表层水相比,东湖I站上覆水中酶的Vmax明显较高,严西湖各站上覆水中酶的Vmax明显较低,而在东湖Ⅱ站,上覆水中酶的Vmax和Km值明显较低,故仍有较高的催化效率.这-现象似与酶活性的组成有关、总之,富营养的东湖各站诸层次磷的酶促转换效率自上而下呈明显的递增趋势,严西湖则无此特征因此,富营养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内负荷"应有可酶解有机磷的含义,浅水湖泊中磷酸酶的活性组成和动力学参数的分层现象当为湖沼学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新理论问题.
2000, 12(1):63-67. DOI: 10.18307/2000.0110
摘要: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引种至山东禹城辛店洼碳酸盐型水中后,在补加必需营养盐、充气的条件下培养,可以高速增长;试验结果表明,经过3轮栅藻培养、收获,可使盐碱水得到-定程度的淡化,经过 36h的培养,水中主要八大离子的清除率分别达 48.5%, 5.9%,77.5%,74.5%,28.2%,46.7%,100%和 53.1%.
2000, 12(1):68-72. DOI: 10.18307/2000.0111
摘要:1996-1997年对后湖铜锈环棱螺进行了周年研究,结果表明其种群含三个年龄组,其中1996年组生长最快,其去壳干重瞬时生长率为2.80.采用瞬时生长率法测算其周年生产量为:带壳湿重33.13g m-2a-1;去壳千重1.932g m-2a-1;P/B系数为0.85.
2000, 12(1):73-80. DOI: 10.18307/2000.0112
摘要:通过滇池水生植被和水体污染状况的全面调查(1995-1997年),揭示了水生植被的演替动态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滇池现有水生植物22种,以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ar Philoxeroides)、龙须眼子菜(Potamogeton petinatus)和聚草(Myriophyllum spicatum)等为优势种,其水生植被可划分为 9个群丛.与历史资料比较表明, 40年来,滇池的水生植被面积从 20世纪 50-60年代的 90%下降到 1996年的 1.8%,生物量由过去的1363.1gm-2(鲜重)下降到1367 gm-2.群落结构迅速简化和退化,原来的优势物种如海菜花、轮藻等已绝迹,菹草、马来眼子菜、苦草等已到濒临消失的边缘,耐污种如凤眼莲、喜旱莲子草和龙须眼子菜等大发展.
2000, 12(1):81-90. DOI: 10.18307/2000.0113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包括:长期生态学研究,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现存量动态的研究,捕食生态研究,温度、食物等因子对浮游动物影响的研究此外,还对浮游动物分子生物学、微表层浮游动物生态学、大型水利工程和能源设施建设对水生态系和浮游动物的影响及浮游动物大规模高密度培养技术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0, 12(1):91-93. DOI: 10.18307/2000.0114
摘要:对南四湖两个沉积岩心进行了多环境代用指标分析,利用14C方法测定了沉积剖面下部年代,采用210Pb和137Cs方法测定了剖面上部沉积速率,进而确定了整个沉积剖面的时代根据沉积岩心色素指标特征、有机碳氮比值和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分析,初步确定南四湖的成湖时代为2450aBP.
2000, 12(1):94-96. DOI: 10.18307/2000.0115
摘要:根据对道观河水库移殖的两个世代大银鱼的繁殖群体进行跟踪观察,认为:1)大银鱼的繁殖与气候突变,气温骤降有关;2)大银鱼繁殖期间性比的变化与雌雄个体差异及行为的变化有关;3)同-水体的大银鱼繁殖群体具有时空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