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第9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全球晚第四纪湖泊数据库的研究

      1997, 9(3):193-202. DOI: 10.18307/1997.0301

      摘要 (9967) HTML (267) PDF 692.45 K (6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湖泊水位升降反映了流域降水与蒸发的水量平衡变化。古湖面变化能够提供晚第四纪以来降水和湿度变化的气候信息。区域性湖泊水位的同步变化可以过滤掉个别湖泊受局部地域影响的水面变动,从而反应出较大范围的气候变化。建立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古湖泊数据库反映这样的客观要求。目前,湖泊数据库在大陆尺度上恢复晚第四纪以来大气环流类型和在对比全球古大气环流模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通过作者近年来对欧洲古湖泊数据库的研究,介绍建立湖泊数据库的基础、方法和应用。希望藉此能够促进中国晚第四纪湖泊数据库的研究,并以此推动建立全球晚第四纪湖泊数据库的进展。

    • 末次盛冰期以来全球湿润状况的地质证据——全球古湖泊数据库及其湖水位变化的大尺度时空分析

      1997, 9(3):203-210. DOI: 10.18307/1997.0302

      摘要 (9200) HTML (236) PDF 307.10 K (4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正在建设中的全球湖泊数据库的情况,以及该数据库的水位资料所反映的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全球湿润状况的变化。通过大尺度湖水位变化的时空分析,结果显示当今湖泊水位状态较历史时期而言,位于低纬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湖泊水位较低,而中纬及高纬湿润地区的湖泊水位较高。自末次冰盛期以来,北美大陆中南部地区湖泊水位自高至低,反映出该地区气候条件由湿变干,至早、中全新世达最干旱。而在非洲及南亚季风地区,冷期偏干,暖期偏湿。特别是在早、中全新世的温暖时期,为历史上最湿润时期。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的气候干湿变化与北半球冰盖的存在及其消融导致的西风带的南北摆动有关;而北半球季风区在早、中全新世出现的高潮面与北半球夏季辐射的增加有密切联系。

    • 若尔盖盆地RH孔近80万年来δ13Corg气候特征的频谱分析

      1997, 9(3):211-216. DOI: 10.18307/1997.0303

      摘要 (7632) HTML (228) PDF 163.23 K (5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最大熵谱方法,对若尔盖深钻800kaB.P.以来的有机碳同位素序列进行了频谱分析。结果表明:1)0-800kaB.P,该地区存在有准80ka、60ka、41ka和20ka的周期,其中41ka和20ka的周期与米氏计算的地倾角及岁差周期较一致;2)0-480kaB.P.,以100ka周期为主,其次为41ka和20ka,与米氏计算的各夭文周期相一致;3)480-800kaB.P.,出现有115ka、33ka、27ka和16ka各个周期,然而,准41ka和20ka周期消失。以上结果表明,在0-480kaB.P.,该地区气候主要受轨道驱动影响。而480-800kaB.P.,除了受轨道控制外还明显受构造作用影响。

    • 大布苏湖沉积剖面碳酸盐含量、氧同位素特征的古气候意义

      1997, 9(3):217-222. DOI: 10.18307/1997.0304

      摘要 (7786) HTML (236) PDF 167.40 K (5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大布苏湖沉积剖面碳酸盐含量和氧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湖区15000年以来经历了多期冷湿与暖干气候旋回,大约距今6700年左右,气候变干并进入稳定的温暖时期,湖水逐渐高度浓缩,形成了现今的盐碱湖。

    • 西昆仑甜水海古湖泊介形类及其环境意义

      1997, 9(3):223-230. DOI: 10.18307/1997.0305

      摘要 (10483) HTML (263) PDF 254.50 K (4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青藏高原演化过程,在高原西北部甜水海湖盆地区进行了钻探,井深56.32m,对所获取的岩芯做了介形类分析,共发现介形类8属10种,按照介形类生态及在钻孔中的分布特征,将其划分成5个不同的化石组合。根据介形类种类和组合所提供的环境信息,并结合沉积特征和年代学研究,可将24万年以来的甜水海古湖泊演化分为6个阶段:前4段(242-59kaBP)甜水海地区为淡水湖泊与河流交替变化的环境,第5段(59-25kaBP)本区为相对较暖的淡水湖环境,第6段(25-17kaBP)其早期(22kaBP以前)仍为淡水至微咸盐湖环境,以后气候开始变干,至19kaBP时迅速变干,致使古甜水海成为半咸水湖甚至盐湖,至17kaBP时甜水海附近的古湖开始消失。

    • 洪泽湖历史洪水分析(1736-1992年)

      1997, 9(3):231-237. DOI: 10.18307/1997.0306

      摘要 (11720) HTML (276) PDF 161.67 K (5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1736-1911年文献记载的洪泽湖年最高水位及1914-1992年湖区水文测站的水位、流量资料,进行了长、短序列的入湖洪峰流量及不同时段洪量的频率分析,进而推求出不同重现期的设计入湖洪量和洪水年份相当的重现期,并分析洪水的灾害特征.结果表明:1)洪泽湖历史上洪水发生频繁.1786、1851、1906年均发生过特大洪水,高堰志桩分别至16.3、23.4、16.1尺.2)1953年建库后,湖水位上升.年最高水位历年平均值较建库前升高了1.22m;多年平均水位升高了1.72m.3)1916-1992年淮河蚌埠站年入湖洪峰流量、最大3日洪量、最大30日洪量和年平均流量频率分析显示.1954年分别相当于20、20、45.5和30.3年一遇洪水.1991年分别相当于7.1、7.1、10和14.7年一遇洪水.1991年洪水总体上小于1954年,但灾情超过1954年,表明湖区受灾程度有加剧趋势.

    • 太平湖水库的底栖动物

      1997, 9(3):238-243. DOI: 10.18307/1997.0307

      摘要 (8254) HTML (257) PDF 341.22 K (4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太平湖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组成(1992-1993年),定量样品中共出现26种(属),主要是寡毛类和摇蚊科幼虫,软体动物只有1种。现存量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本次调查结果与1985-1986年的资料比较,种类数减少,现存量显著增加,生物量由0.562g/m2增加到3.90g/m2。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底栖动物的参数与环境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寡毛类的密度和生物量与总氮、总磷正相关,水生昆虫的密度和生物量与水深负相关显著。对底栖动物资源的渔业合理利用进行探讨。

    • 滆湖磷迁移过程研究(二)——磷平衡及磷迁移的预测

      1997, 9(3):244-248. DOI: 10.18307/1997.0308

      摘要 (8672) HTML (252) PDF 134.94 K (4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滆湖磷的来源途径调查和磷迁移过程模型建立的基础上,计算了磷的平衡及磷浓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滆湖磷的年入湖量为270t,年出湖量为174.5t,滞留系数为0.35。在适当控制和合理利用磷资源的情况下,滆湖水体将继续维持目前的中营养水平;反之,隔湖磷浓度将逐年上升,湖水富营养化的进程将会大大加快。

    • 武汉东湖不同营养型子湖的水生生物与水域功能

      1997, 9(3):249-254. DOI: 10.18307/1997.0309

      摘要 (9679) HTML (249) PDF 158.53 K (5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1991-1993年研究了武汉东湖4个营养型不同的子湖中水生生物与水域功能,表明各子湖之间各类水生生物的生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茶港湾的HBC和FC的数量、藻类的细胞密度和初级生产量、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个体密度等均居4个子湖之首,其水质已达到超富营养水平,将该湖区作为污水天然净化区进行管理,可望对东湖的主体湖区起到缓冲和保护作用;郭郑湖的水质状况仅次于茶港湾湖区,处于富营养阶段,该湖区多项生化指标已不符合饮用水源和养殖水体的要求,以发展水上运动和旅游事业为主要功能较为适宜;后湖的营养水平介于中-富营养和富营养之间,作为饮用水源和水草植被的恢复与保护区,需降低石油类化学指标、严格限制湖周N、P营养和外源污染物排入;牛巢湖是目前东湖最洁净的水体,属中营养型,是理想的饮用水源和风景游览区。

    • 太湖北部梅梁湾水域水质因子聚类

      1997, 9(3):255-260. DOI: 10.18307/1997.0310

      摘要 (7957) HTML (253) PDF 169.00 K (5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计算了沿梁溪河河口到太湖湖心断面上10个监测点17个水质因子93组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和Kendall秩相关系数,进而运用最小距离法进行了因子聚类。正态分布检验和聚类结果表明,采用Kendall秩相关进行因子聚类为宜。结果将诸因子聚为五大类:TDN、TN、CON、NO2-N、NH4-N、OH和CODMn归为一类;TDP、TP、PO43-和pH值归为一类;SS和SD归为一类。反映了该水域环境五个方面特性:氮素污染、磷素污染、水体光学性质、水体藻类变化以及氮类污染物时空降解过程。

    • 主成分监督分类及其在水质特征遥感图像识别中的应用

      1997, 9(3):261-268. DOI: 10.18307/1997.0311

      摘要 (10078) HTML (219) PDF 255.59 K (5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一种水域水质状况图像识别的主成分监督分类方法。首先通过TM水域图像数据的主成分分析,将原有各波段图像的显著且独立的信息集中在数目尽可能少的合成图像中;再依据不同类型水体的光谱特性,分析各主成分图像的构成及其环境生态学含义,由此对整个研究区域内存在的不同标志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选定训练样本集,从而根据具有清楚的环境生态意义的标志类型,应用监督法得到较好的识别分类结果。分析表明,这一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确定标志类型,无需大量的现场调查,因而具有非监督聚类成本低的优点,分类结果则优于非监督法,且各类型的生态意义明显,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相互吻合,是水域水质环境图像识别的有效而实用的方法。

    • 鄱阳湖区水资源综合开发与治理

      1997, 9(3):269-274. DOI: 10.18307/1997.0312

      摘要 (7417) HTML (240) PDF 196.45 K (4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鄱阳湖区自然条件为基础,分析了湖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体污染现状及水旱灾害,并对湖区2000年与2010年的需水量及水质污染进行了预测。最后,对整个湖区水资源的综合开发治理作了较全面的规划。

    • 对今后太湖研究工作的意见

      1997, 9(3):275-278. DOI: 10.18307/1997.0313

      摘要 (7065) HTML (218) PDF 142.35 K (5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当前太湖流域治理结果的思考,认为在近年完成10项工程后,为更好发挥工程效益,有些工作尚需要深入,可能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要研究解决。提出今后研究的主要课题有:分区国土规划、远景水资源策略、流域水环境调度、水环境与地区经济、太湖和长江关系5个方面。

    • 中国湖泊分形特征初探

      1997, 9(3):279-283. DOI: 10.18307/1997.0314

      摘要 (7723) HTML (251) PDF 136.04 K (4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分形概念入手,介绍自然界(水系、云、雪、树木)普遍存在分形特征。继而用偏差法求解中国湖泊分布的分形特征。并对其进行地理意义的解释,为湖泊信息分类和湖泊数据库建设服务。

    • 太湖蓝藻中天然色素的分离提取及测定

      1997, 9(3):284-285. DOI: 10.18307/1997.0315

      摘要 (8620) HTML (237) PDF 71.41 K (4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太湖蓝藻中的叶绿素、胡萝卜素、藻蓝素等天然色素进行了分离提取。并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色素含量进行测定;最后对色素在食品、化妆品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湖泊科学》
  • 主办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 地址 :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创展路299号
  • 邮编 :211135
  • 电话 :025-86882041;86882040
  • Email:jlakes@niglas.ac.cn
  • 网址 :https://www.jlakes.org
  • ISSN : 1003-5427
  • CN : 32-1331/P
您是第    位访问者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创展路299号    邮政编码:211135
电话:025-86882041;86882040     传真:025-57714759     Email:jlakes@niglas.ac.cn
Copyright: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科学》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073号

     苏ICP备0902401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