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9(1):1-8. DOI: 10.18307/1997.0101
摘要:由于我国有许多河流是含沙最高、输沙量大的多泥沙河流,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异常严重.主要表现在:淤积数量大,淤积速率快.据统计,截止到1981年底全国水库总淤积量达115×108 m3.占统计水库总库容的14.2%.年平均库容损失率达2.3%,高于世界各国.水库的严重淤积,不仅影响水库兴利效益的发挥,严重威胁水库的使用寿命,而且还造成一系列在进行水库规划时未曾充分估计到的环境问题.本文重点从河流水文泥沙特性、我国水库淤积问题的严重性、水库淤积引起的问题及水库防淤减淤措施等4个方面作一较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1997, 9(1):9-14. DOI: 10.18307/1997.0102
摘要:吞吐流是湖泊中湖水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它通过水体交换,进而对湖泊污染物质扩散、迁移、泥沙冲淤以及湖水浓度场的变化产生影响.根据洪泽湖的具体特点,本文构造了一个二维开边界数值模式.对洪泽湖吞吐淮河的特征进行数值实验,研究其吞吐流过程.
1997, 9(1):15-21. DOI: 10.18307/1997.0103
摘要:建立了湖泊三维风生流的隐格式差分模型,通过对该模型计算稳定性的分析发现,它的时间步长的取值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该模型波用于武汉市墨水湖的民生流模拟,实例计算表明该模型计算结果合理,能较好地反映湖泊风生流的流态特征.
1997, 9(1):29-34. DOI: 10.18307/1997.0105
摘要:通过对鄱阳湖湖口梅家刘ZK2孔沉积物的孢粉分析研究,初步恢复了4500年来湖口地区的古植被演替及古气候变迁历史.其古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4.5-3.8kaB.P,气候暖湿;3.8-3.4kaBP,气候凉偏干;3.4-3.0kaB.P,气候温暖偏湿;3.0kaB.P.前后,为一短暂的降温时期,气候凉湿;2.8-2.35kaB.P,气候温暖偏湿;2.35kaBP.以来,气候偏凉,但仍存在数次微弱的冷暖波动.
1997, 9(1):35-40. DOI: 10.18307/1997.0106
摘要:通过阳澄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古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遗址地层中沉积特征和动植物遗存,来阐明7-4kaBP.湖区环境由水域面积较广的湖沼环境,向陆域面积逐渐扩大的环境转变,直至新石器末期,被较大规模水侵淹没的过程.阳澄湖及周围湖荡主要形成于宋代,在原娄江河道基础上,河道阻塞,洪水泛滥扩展而成湖.
1997, 9(1):41-48. DOI: 10.18307/1997.0107
摘要:南京玄武湖近年来死鱼事件频发,对该湖水生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结果表明,湖水富营养化和沉积物污染十分严重;但生态毒理学研究表明,湖水和沉积物等对鱼类尚未见有急性毒性作用.根据玄武湖鱼类死亡症状,从玄武湖鱼体上分离到一种致病力极强的鱼类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研究了该病原菌的致病特性,并系统地分析了水质主要污染指标、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种群动态、沉积物污染及其氧化还原层(Eh,+200mV)等多种因素对玄武湖鱼类暴发性死亡的发生和流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玄武湖频频发生的暴发性死鱼多系病原菌感染鱼体引起的鱼类暴发性出血病(鱼类环境病)所致,而该湖水体长期处于严重富营养和有机污染状态以及年久未清的沉积物等是这种"鱼类环境病"的诱发因素.
1997, 9(1):49-56. DOI: 10.18307/1997.0108
摘要:用有毒铜绿微囊藻细胞及其从毒细胞中提取的毒素喂养和腹腔注射鱼类,结果表明:(1)微囊藻毒素MCYST-LR对所有实验过的鱼有毒害作用(LD50为110-500μg/kg).注射毒素24h后,鱼肝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均表现出肝损伤.(2)在受控条件下,当用有毒铜绿微囊藻作为食物喂养日鲢和罗非鱼时,鱼类能在以毒藻为唯一食物的环境中生活20d以上.白鲢和罗非鱼粪便的毒性比喂食藻类的毒性分别降低约2-4.5倍,其肝的超微结构现察仍有轻度损伤.(3)在培养液中加入15μg/mLMCYST-LR和用实验室纯培养的铜绿微囊藻作为食物培养枝角类时,均可使它们在48h死亡.以无毒微囊藻培养时则生长不良亦不怀卵,表明它不是枝角类合适的食物.
1997, 9(1):57-62. DOI: 10.18307/1997.0109
摘要:根据1992年12月至1993年9月的调查,丹江口水库的饵料生物资源量为1.845×106 t.其产鱼潜力为1.615×104 t.是现有鱼产量(包括捕捞产量和不投饵网箱产量)的5倍左右.就水体营养状态而言,汉江库区为中营养型,丹江库区属贫一中营养型.文中还对丹江口水库的渔业发展和水质保护进行了讨论.
1997, 9(1):63-70. DOI: 10.18307/1997.0110
摘要:研究了网湖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的繁殖、食性和生长等生物学特性,并就网湖银鱼增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两种银鱼的刚性征出现时间分别为10月和11月.平均绝对怀卵量为1506位和569粒,生殖期分别为3-6月和3-5月.生殖群体的体长组成,前者以56.0-64.gmm为主,后者以35.0-42.9mm为主.两种银鱼都以桡足类为主要食物.摄食强度在2-4月和10-11月有两个高峰.银鱼以4-6月和9-11月生长较快.捕捞宜在12月以后繁殖期前进行.
1997, 9(1):71-74. DOI: 10.18307/1997.0111
摘要:欧飘Pelecus cultratus(L).和欧白鱼Alburnus alburnus(L).是奥地利诺伊齐德勒湖敝水区的两优势种.本文研究了1994年6月至11月间欧飘和欧白鱼之间的食物资源分配.从6月到9月,欧飘和欧白鱼主食枝角类蒙古秀体Daiphanosoma mongolianum和透明薄皮Leptodora kindti,生态位重叠度高.在10月和11月,欧飘主食烧足类刺北缥水Artodiaptomus spinosus和昆虫,而欧白鱼转移到主食昆虫,生态位重叠降低.食物分配明显.
1997, 9(1):75-81. DOI: 10.18307/1997.0112
摘要:基于达尔文"适者生存"理论的热力学表述,本文把热力学概念"(火用)(Exergy)"作为一些重要模型参数的目标函数引入湖泊生态动力学模型.应用拥控制下的参数组合模拟程序实现了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并通过变化的模型参数来反映湖泊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和生态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这一改进克服了以往模型刚性较强、适应性差和生态系统特性考虑少的缺陷,该改进的湖泊生态动力学模型被成功用于滇池生态系统的模拟.
1997, 9(1):82-88. DOI: 10.18307/1997.0113
摘要:对国外近年来有关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的退化与恢复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生物操纵作用作了述评.对有关富营养化湖泊沉水植被衰退的有代表性的3种假说也作了介绍.根据"八五"期间武汉东湖水生植被重建的研究工作和多年积累的湖泊水生植被调查资料,提出了长江中下游浅湖富营养化过程中沉水植技演替的模式.
1997, 9(1):89-94. DOI: 10.18307/1997.0114
摘要:从对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的一般方法入手,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湖泊富营养化综合评价的一些方法.提出:营养状态指数法(TSI)由于可对湖泊营养状态进行连续的数值化的分级,从而为湖泊富营养化机理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应是今后湖泊富营养化评价中的主要方法.文中对综合评价指标的定权方法亦作了分析,认为层次分析法较理想.并给出了TSI及其修正方法中的权重分配.最后.文中讨论了综合评价与其他分析方法如聚类分析等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