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6年第8卷第Z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浅型富营养湖泊的生态恢复——五里湖水生植被重建实验

      1996, 8(Z1):1-10. DOI: 10.18307/1996.sup01

      摘要 (9757) HTML (0) PDF 643.89 K (50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浅型湖泊生态系统的多稳定态理论,在富营养湖泊治理过程中,当外来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时,通过人工重建水生植被可以加速湖泊的生态恢复。在五里湖中,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都能很好地生长,水底光照不足是沉水植物难以生长的主要原因。在自然条件下建成了永久性挺水植物群落和浮叶植物群落,在人工控制的围隔环境中改善了水底光照条件,建成了沉水植物群落。但这些沉水植物仍不能渡过夏季,主要原因是湖水过深和水温较高,降低水位和建造人工浅滩可为五里湖沉水植被恢复创造有利条件。本研究可为富营养水体的水质控制和植被恢复提供多种实用技术,但在水生植被的结构与环境功能等方面仍需开展深入的定量研究。

    • 伊乐藻等水生高等植物的快速营养繁殖技术和栽培方法

      1996, 8(Z1):11-16. DOI: 10.18307/1996.sup02

      摘要 (10971) HTML (0) PDF 307.28 K (6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太湖自然条件下,伊乐藻等7种沉水植物主要靠营养繁殖来延续和扩大种群。在浅水湖泊的生态恢复中,需要在短期内大面积恢复水生植被,营养繁殖与栽培为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在五里湖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伊乐藻、黑藻和金鱼藻的插枝繁殖简单易行,可以大面积操作,种源充足,栽植期长,适合于大规模繁殖和栽培。苦草、微齿眼子菜和马来眼子菜营养繁殖力较差,可以分苗移栽,但效率较低,操作比较困难。苦草地下块茎和马来眼子菜根状茎的采集和栽植更加困难,不宜采用这种繁殖与栽培方式。

    • 富营养水体中沉水植物与浮游藻类相互竞争的研究

      1996, 8(Z1):17-24. DOI: 10.18307/1996.sup03

      摘要 (11125) HTML (0) PDF 509.06 K (5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就沉水植物与浮游藻类在富营养水体中的相互竞争现象及机制作了初步研究。室内外实验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竞争关系。在光资源竞争上,浮游藻类占有相对优势;对水中营养盐的竞争是单向的,沉水植物因可以从底泥中得到营养盐而处于优势地位;当光照和营养盐充足时沉水植物对浮游藻类有明显的生化抑制效应,这种抑制可能通过促进藻类沉降而起作用。二者的互竞争受水深、水温及水中营养盐含量的强烈影响,高水温、高营养盐含量及深水均不利于沉水植物,而助长了浮游藻类的竞争优势。沉水植物群落一旦形成较大的密度,就能对浮游藻类产生强烈的抑制,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因此,沉水植被恢复应从水温和水位均较底的冬季开始,严格控制营养盐输入量是非常重要的。

    • 几种沉水植物营养繁殖体萌发的光需求研究

      1996, 8(Z1):25-30. DOI: 10.18307/1996.sup04

      摘要 (10927) HTML (0) PDF 284.46 K (4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4种沉水植物营养繁殖体萌发的光需求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强光照射可以打破菹草繁殖芽的休眠,促使其在夏初萌发,推论菹草繁殖芽的夏季休眠可能与其所处的水底光照不足有关。苦草、黑藻及金鱼藻营养繁殖体的萌发无需光刺激,但当水底相对光照强度小于5%时形成白化苗,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沉水植物营养繁殖体萌发期的水底光照条件是决定沉水植物能否再生的关键因素。

    • 五里湖底质条件与水生高等植物的适应性研究

      1996, 8(Z1):31-36. DOI: 10.18307/1996.sup05

      摘要 (9115) HTML (0) PDF 332.62 K (5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五里湖富营养化过程中,氮、磷及有机物质在湖底沉积物中大量积累。在夏季高温、高水位期。底泥中因有机物分解耗氧强烈和溶解氧补给受阻而发生缺氧。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均能适应这种底质条件;在水温低于30℃或水深小于1m的情况下,五里湖的底质条件对沉水植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在夏季,当水温超过30℃且水深远大于1m时,底泥和底层湖水中的厌氧环境会引起沉水植物烂根,故沉水植物无法在五里湖渡过夏季,成为重建水生植被的障碍。适当降低水位,开挖湖心区底泥,在沿岸带堆积造成人工浅滩,可以创造出适合水生植物生长的生境条件。

    • 五里湖富营养化过程中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的演变

      1996, 8(Z1):37-45. DOI: 10.18307/1996.sup06

      摘要 (9275) HTML (0) PDF 722.54 K (4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五里湖是太湖西北部一个小型浅水湖湾,是无锡市的饮用水源和主要风景游览区。50年代时,该湖基本保持着原始状态,全湖以大型水生植物占优势。湖水清澈见底,水质为中营养水平,溶氧接近饱和,对外来的N、P污染冲击具有很强的缓冲能力。底泥的氧化程度较高,磷和有机物含量仅为0.023%和0.75%。浮游藻类受到了大型水生植物的强烈抑制,年均数量为26.7×104个/L,以硅藻和隐藻为主;从春季至秋季,随着大型水生植物的增长,浮游藻类数量大幅度减少。浮游动物多达190种,年均数量为5660ind./L。大型底栖动物较多,以日本沼虾和螺、蚌类为主。鱼类资源十分丰富,63种鱼中以凶猛性鱼类占优势,并有较多的底栖性鱼类。自50年代以来,大约有1/2的湖面被围垦,沿岸带生态条件被破坏,失去了最适合于大型水生植物生长的浅水区。加之60年代后期在全湖放养草鱼,水生植被遭到彻底毁灭。外源污染加剧,引起了水质的严重富营养化。围垦和修建水闸隔断了五里湖与太湖间的通道,限制了两个水体间的水流交换,妨碍了污染物的稀释扩散,使得来自无锡市区的污水成了五里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加速了富营养化的进程。五里湖水质已达重富营养水平,透明度小于0.5m,缺氧较为严重。营养物在底泥中大量积累,TP和TOC含量分别增高了4.17倍和1.87倍。在春末夏初,由于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而引起水质严重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年均数量达4174×104个/L,是1951年的156倍,蓝藻水华极为严重。浮游动物数量明显减少,年均数量902ind./L,仅是1951年的16%。大型底栖动物基本消失,耐污的水丝蚓和摇蚊幼虫占据优势。凶猛性鱼类几乎绝迹,全湖只放养链、鳙鱼,密度约为600-750kg/hm2。五里湖富营养化治理势在必行。我们虽不能完全恢复五里湖的全貌,但可以对现有的湖面进行彻底的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重建水生植被是实现其生态恢复的重要途径,但较深的湖水和低的透明度成了限制水生高等植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子,改善这种环境条件将成为重建水生植被的关键。五里湖是众多浅水富营养湖泊的典型代表,污染、放养草鱼、围垦、水利控制、修建人工湖岸等多重人为干扰是导致这些湖泊富营养化的共同根源,因而具有相似的生物和环境特征,研究五里湖富营养化及其治理途径对其它同类湖泊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 伊乐藻-草鱼圈养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建设的研究

      1996, 8(Z1):46-62. DOI: 10.18307/1996.sup07

      摘要 (9008) HTML (0) PDF 946.96 K (5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十多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特别是城郊湖泊,围栏圈养草食性鱼类发展迅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养鱼过程中,由于大量投喂商品饲料和过量利用湖泊水草资源,加之湖滨人口不断增加等多种原因,导致不少草型湖泊水生植被退化,水草消失,加速了湖泊富营养化进程,湖泊整体功能下降。伊乐藻是1986年从国外引种东太湖的高等沉水植物,已在东太湖归化,并被广大渔民用作草食性养殖鱼类的饲料。本研究是充分利用伊乐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以及易种植、生物量大、可利用程度高等特点,研究了在浅水湖泊人工种植、采收时间和刈割方法,提高其单位面积产量;测定了草鱼对伊乐藻的消化吸收和饲料系数;研究了伊乐藻在水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等,从而在浅水湖泊中设计和建设伊乐藻-草鱼圈养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即以种植伊乐藻为中心,并以它作为草食性鱼类饲料和在水界物质循环的中介,在湖泊大系统内建立的草-鱼平衡系统,以提高湖泊养鱼产量和其他水产品产量,改善渔业水质和优化湖泊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

    • 草鱼、团头鲂对伊乐藻的消化与利用

      1996, 8(Z1):63-72. DOI: 10.18307/1996.sup08

      摘要 (10189) HTML (0) PDF 438.07 K (5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了伊乐藻的生化成分和能值,测定了草鱼、团头鲂对伊乐藻生化成分的消化率,草鱼对伊乐藻的最大摄食量、蛋白质利用率和饲料系数。结果表明,伊乐藻含水率为89.8%,干物质中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素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分别为23.52%、2.88%、26.71%和29.27%,含有17种常见氨基酸,总量为198.04mg/g(干重)。在平均水温20.4℃的室外条件下,草鱼,团头鲂对伊乐藻的干物质消化率分别为56.02%、54.97%,对粗蛋白质消化率分别为79.05%、74.96%,对氨基酸总量的消化率均为77.00%,对粗脂肪消化率分别为73.96%,64.63%,对碳水化合物消化率分别为58.46%、51.36%。在伊乐藻饲养试验中,草鱼每天最大摄食量(Y)与试验鱼体重(X)相关显著,相关系数为0.9154,关系式为Y=3.9449X0.8357。在网箱中饲养草鱼,伊乐藻的粗蛋白质利用率为17.1%,饲料系数为48.2。在小型围栏中饲养草鱼,伊乐藻的粗蛋白质利用率为13.1%,饲料系数为63.4。

    • 伊乐藻等几种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和生产量测定以及竞争态势试验

      1996, 8(Z1):73-78. DOI: 10.18307/1996.sup09

      摘要 (8673) HTML (0) PDF 488.82 K (50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1993-1995年在东太湖边池塘中进行的伊乐藻等几种沉水植物的生物量、生产量测定以及竞争态势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因收割方法不同,水草的单位面积产量及营养物质量不同;并以中位刈割方法为最佳;在竞争试验的环境条件下伊乐藻是优势种。

    • 伊乐藻-草鱼圈养复合生态系统中水生生物的变化和影响

      1996, 8(Z1):79-92. DOI: 10.18307/1996.sup10

      摘要 (8824) HTML (0) PDF 670.31 K (4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有机碎屑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养鱼对伊乐藻种植区(以下简称为有草区)和无草区水域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区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有草区由于生长着茂密的水生植被,对环境压迫的缓冲能力增强,水生生物的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无草区,有机物的沉降速率也大大低于无草区。与此相比,无草区对环境压迫的缓冲能力较差,水体浮游植物数量增加,富营养化加剧。通过本项实验可以看出,人工种植伊乐藻对养鱼区水质有着明显地控制作用,是发展生态渔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 伊乐藻对草鱼圈养区环境的影响

      1996, 8(Z1):93-98. DOI: 10.18307/1996.sup11

      摘要 (9233) HTML (0) PDF 257.19 K (5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人工围隔内伊乐藻种植区、无草区和围隔外湖区对照点的水质,底质定期观测,研究了伊乐藻对围栏养鱼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围栏养鱼残饲和排泄物增加了水中N、P和COD含量,使DO与pH值降低,但伊乐藻对N的净化能力较强,使种植区TN和ION比无草区低14.5%和33.1%;(2)围栏养鱼对底泥的影响,无草区无明显变化,伊乐藻种植区养鱼前期N、P、C含量均低于本底值,养鱼后期有明显的增加趋势;(3)据N、P投入、输出计算,输出和迁移至伊乐藻与鱼体的大于投入的,计算表明,在伊乐藻生长旺季,养鱼与种植面积之比为1:3.58时,不会增加水中N、P含量。(4)养殖水体稀释扩散试验结果,在有草水体中围栏养殖水体对环境影响不大。

当期目录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联系方式
  • 《湖泊科学》
  • 主办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 地址 :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创展路299号
  • 邮编 :211135
  • 电话 :025-86882041;86882040
  • Email:jlakes@niglas.ac.cn
  • 网址 :https://www.jlakes.org
  • ISSN : 1003-5427
  • CN : 32-1331/P
您是第    位访问者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创展路299号    邮政编码:211135
电话:025-86882041;86882040     传真:025-57714759     Email:jlakes@niglas.ac.cn
Copyright: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科学》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073号

     苏ICP备0902401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