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6(2):97-106. DOI: 10.18307/1994.0201
摘要:本文在地形坐标下引入一种水平导数差分近似方法,建立一个适合日本琵琶湖复杂地形、满足静力平衡条件的三维非定常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在弱的背景风场下,模式加入了琵琶湖流域的实际地形,计算结果表明:模式运行十分稳定,且占机内存小,节省计算时间,同时模式还做了流域地形、湖泊本身存在与否等因子对边界层风场影响的数值试验。在强的背景风场下,模式加入了经过适当平滑的琵琶湖流域地形,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看法。
1994, 6(2):107-114. DOI: 10.18307/1994.0202
摘要:本文以20m2蒸发池为标准,选定咍地坡站和阿克苏站1982-1988年的部分同期观测资料,研究其它蒸发器的代表性。采用灰色关联法计算各种蒸发器与20m2蒸发器的关联度。结果表明:咍地坡站,ф20cm的关联度最高,其次为ITII-3000;阿克苏站,ITII-3000型关联度最高,其次为E-601。该结果与20m2蒸发量与各型号的线性相关分析结果不同。哈地坡站线性相关系数以ITII-3000最大,其次足E-601;阿克苏站以E-601最大,ITII-3000次之。
1994, 6(2):115-123. DOI: 10.18307/1994.0203
摘要:详细阐述了马湖的地理位置、湖盆形态、流域水系特征及湖区自然概况。从研究水资源的角度出发,实测了水下地形,并进行了湖水的水量平衡分析计算。分析湖水的理化特性,包括:水色、透明度、温度、溶解性气体、pH值、营养物质、矿化度和水型等,并根据其水资源特点,提出了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措施。
1994, 6(2):124-130. DOI: 10.18307/1994.0204
摘要:泥沙淤积是制约湖泊功能的重要因素。三峡工程运行后增减下泄流量,将使鄱阳湖的泥沙交换和淤积作用发生变化。本文根据鄱阳湖的沉积特点,利用典型年的水文过程对库区增减下泄流量时的冲淤变化进行了预测,指出直接的影响不大,但洲滩发展和束狭入江断面的负效应须有所警惕。
周万平 , 郭晓鸣 , 陈伟民 , 胡文英 , 陈开宁 , 张圣照 , 隋桂荣 , 任百洲 , 吴美安
1994, 6(2):131-135. DOI: 10.18307/1994.0205
摘要: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实施后,作为输水沿线上最大调蓄湖泊的洪泽湖,其水位将提高0.5m,并趋于稳定。这一结果对该湖的水生生物及其生态环境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透明度,pH值在某些湖区将有所降低,而敞水区无变化;短时间调水,湖水中营养盐含量基本无改变,但长时间连续调水,无机氮化合物将增加,可溶性磷下降,浮游生物数量仅在局部湖区有增减,全湖无大的差异;腹足类下降而河蚬数量将增加;水生维管束植物全湖生物量将减少;敞水性的鱼类增加,草食性鱼类或以水生维管束植物为产卵基质的鱼产量将下降。
1994, 6(2):136-143. DOI: 10.18307/1994.0206
摘要:1990-1991年对五里湖的调查表明,该湖已发展到富营养一重富营养阶段。湖水中TN、TP、Chla、BOD5和CODcr的平均含量分别达到2.25mg/L、111μg/L、31.8μg/L、4.9mg/L和17.5mg/L,平均透明度只有0.51 m。表层底泥中氮、磷和有机质的含量分别高达0.181%,0.071%和2.51%,成为巨大的内营养源;而外源营养物则主要来自梁溪河和五里湖北岸各支流。以硅藻为主的浮游藻类年生产力约为5200 t/km2(鲜藻),是该湖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治理应从污染源控制入手,在东北端河道上建闸拦污,在北岸建立环湖集污河道;废止航运和局部清淤以削减内污染源;在沿岸带恢复水生植被以固持底泥;在东部湖区建立拥有水生植被的水源保护区以改善中桥水厂的水源水质。
1994, 6(2):144-150. DOI: 10.18307/1994.0207
摘要:总结了在花园湖渔业开发技术中云南滇池高背鲫移殖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移殖后很快形成稳定的种群,鲫鱼总产从1986年的16.12×104kg提高到1989年的33.3×104kg,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均较显著。
1994, 6(2):151-160. DOI: 10.18307/1994.0208
摘要:根据1990年5月-1991年4月武汉后湖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现存量和生产量的周年资料分析,绿藻、硅藻、蓝藻为优势类群;现存量和生产量高低次序依次为:秋、冬、夏、春。并以浮游植物群落生态作为主要依据对后湖的营养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价。
1994, 6(2):161-165. DOI: 10.18307/1994.0209
摘要:介绍了云南高原湖泊的形成演化,重点论述其在云南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分析了湖泊不合理开发带来的不良生态后果,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1994, 6(2):166-170. DOI: 10.18307/1994.0210
摘要:通过1990-1991年东太湖的水文、水质、底质和生物凋查,对其水质作出评价并探求营养现状。结果表明:东太湖的水质状况良好,营养状况已进入中富营养状态。
1994, 6(2):171-176. DOI: 10.18307/1994.0211
摘要:滆湖位于江苏南部,面积为164km2,是一个典型的草型湖泊,其中80X以上的面积为黄丝草(Pataraogeton maackianus)所覆盖。针对该湖水生植被中草食性鱼类喜食性水草资源逐渐衰竭,非喜食性水草群落逐渐扩张的状况,1988-1990年,进行了湖泊水草群落的定向改良试验和抑制相关水草发生和蔓延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生物防治,以鱼除草,无论是网拦放牧式除草技术,还是网围养殖式除草技术,对各种沉水植物都可彻底清除,而且直接将水草转化为鱼产品,并且有利于湖泊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1994, 6(2):177-187. DOI: 10.18307/1994.0212
摘要:化石硅藻由于其丰度高、壳体易于保存,对环境变化敏感、分布范围广等特点,已成为古湖沼学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手段。80年代以来国际上湖泊硅藻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得到迅速发展:(1)系统分类;(2)与环境因子的关系;(3)湖泊酸化、富营养化;(4)气候变化;(5)转换函数;(6)再沉积作用和溶解作用;(7)与色素对比分析等。我国湖泊化石硅藻研究起步较晚,80年代以来已积累了一些研究资料,近年来此项研究已开始受到重视和加强。